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传统民歌的语言对民族声乐艺术风格把握的影响 | 第10-16页 |
(一)民族声乐的风格魅力 | 第10-11页 |
(二)传统民歌风格之体现——语言 | 第11-12页 |
1、语言的方言性 | 第11页 |
2、语言的音乐性 | 第11-12页 |
(三)《溜溜山歌》、《编花篮》中的语言特色分析 | 第12-16页 |
二、传统民歌的润腔对把握民族声乐韵味的帮助 | 第16-22页 |
(一)民族声乐的独特韵味 | 第16页 |
(二)传统民歌韵味之体现——润腔 | 第16-18页 |
1.传统民歌润腔特色 | 第17页 |
2.润腔在传统民歌演唱中的运用 | 第17-18页 |
(三)《绣灯笼》、《包楞调》中的润腔技巧运用 | 第18-22页 |
三、演唱改编民歌对民族声乐歌唱技能的提升 | 第22-28页 |
(一)中国民族声乐的时代要求 | 第22-23页 |
(二)改编民歌的演唱要求 | 第23-24页 |
1.体现民族性 | 第23页 |
2.体现时代性 | 第23-24页 |
(三)《桃花红杏花白》、《玛依拉变奏曲》的演唱分析 | 第24-28页 |
四、学位音乐会的心得体会 | 第28-32页 |
(一)演唱传统民歌具有重要意义 | 第28-29页 |
(二)对中国民族声乐现状的思考 | 第29页 |
(三)对本场音乐会的反思 | 第29-32页 |
结语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附录 音乐会节目单 | 第36-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