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8页 |
二、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简介 | 第8-10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 第14-16页 |
第一章 麦金太尔德性正义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及理论渊源 | 第16-25页 |
一、麦金太尔德性正义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16-19页 |
(一) 社会经济领域分配不公 | 第16-17页 |
(二) 社会政治领域危机治理的疲软 | 第17-18页 |
(三) 社会道德冲突现象日益加剧 | 第18-19页 |
二、麦金太尔德性正义论的理论渊源 | 第19-25页 |
(一) 继承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正义与共同体思想 | 第19-21页 |
(二) 吸收阿奎那的德性正义思想 | 第21-22页 |
(三) 借鉴马克思的正义观 | 第22-23页 |
(四) 批驳现代自由主义正义论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麦金太尔德性正义论的主要内容 | 第25-37页 |
一、德性正义的概念 | 第25-30页 |
(一) 德性概念三维度 | 第25-28页 |
(二) 正义的内涵 | 第28-29页 |
(三) 德性与正义的关系 | 第29-30页 |
二、德性正义论的现代重构 | 第30-33页 |
(一) 德性正义的基本要求:共同善共识 | 第30-31页 |
(二) 德性正义的实现能力:实践推理 | 第31-32页 |
(三) 德性正义的分配原则:应得原则 | 第32-33页 |
三、公正社会的乌托邦构想 | 第33-37页 |
(一) 给予和接受的社会网络 | 第33-34页 |
(二) 公正社会的三个条件 | 第34-35页 |
(三) 公正社会的理想模式 | 第35-37页 |
第三章 麦金太尔德性正义论的理论评价与现实启示 | 第37-46页 |
一、麦金太尔德性正义论的理论评价 | 第37-40页 |
(一) 麦金太尔德性正义论的理论贡献 | 第37-39页 |
(二) 麦金太尔德性正义论的理论缺陷 | 第39-40页 |
二、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启示 | 第40-46页 |
(一) 依赖性启迪普惠型社会福利保障建设 | 第41-43页 |
(二) 规范正义与道德教育二者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 第43-44页 |
(三) 共同善促进中国式慈善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