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1.1 中国大气细颗粒物(PM_(2.5))污染现状及严峻形势 | 第9-10页 |
1.1.2 PM_(2.5)中的化学组成及其健康效应和环境效应 | 第10-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PM_(2.5)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2 水溶性离子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3 有机碳、元素碳的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第二章 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17-23页 |
2.1 样品采集 | 第17-19页 |
2.1.1 采样点概况 | 第17-18页 |
2.1.2 采样时间及方法 | 第18-19页 |
2.2 样品检测 | 第19-20页 |
2.2.1 PM_(2.5)质量浓度计算 | 第19页 |
2.2.2 有机碳、元素碳分析 | 第19页 |
2.2.3 水溶性离子分析 | 第19-20页 |
2.2.4 稳定氮同位素值测定 | 第20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2.3.1 后向轨迹模型 | 第20-21页 |
2.3.2 SIAR模型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大气细颗粒物(PM_(2.5))浓度变化特征 | 第23-31页 |
3.1 徐州与中国其他五个主要城市PM_(2.5)浓度2014-2018年变化趋势 | 第23-24页 |
3.2 PM_(2.5)浓度季节变化特征 | 第24页 |
3.3 不同污染程度下PM_(2.5)浓度对比 | 第24-26页 |
3.4 气象条件对PM_(2.5)浓度变化的影响 | 第26-2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8-31页 |
第四章 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碳质组分特征 | 第31-43页 |
4.1 有机碳、无机碳浓度变化特征 | 第31-34页 |
4.2 有机碳、元素碳与PM_(2.5)浓度的关系 | 第34-37页 |
4.3 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及特征 | 第37-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五章 水溶性离子理化特征 | 第43-57页 |
5.1 水溶性无机离子季节变化特征 | 第43-45页 |
5.2 不同污染情况下各离子浓度对比 | 第45-48页 |
5.3 二次无机离子的形成与存在形式 | 第48-50页 |
5.3.1 二次无机离子的形成机理 | 第48-49页 |
5.3.2 二次无机离子的存在形式 | 第49-50页 |
5.4 离子组分来源解析 | 第50-53页 |
5.4.1 各离子与PM_(2.5)的相关性分析 | 第50-52页 |
5.4.2 主成分分析及后向轨迹计算 | 第52-53页 |
5.5 大气中含氮组分的定量解析 | 第53-5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61页 |
6.1 结论 | 第57-59页 |
6.2 本研究创新点 | 第59页 |
6.3 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个人简介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