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世界各国企业经济论文--中国论文--地方企业经济论文

基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上海产业转移时空演化研究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28-44页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第28-33页
        1.1.1 研究背景第28-32页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2-33页
    1.2 研究对象界定第33-36页
        1.2.1 产业转移界定与分类第33-34页
        1.2.2 产业转移的宏观作用:产业结构优化第34页
        1.2.3 产业转移的微观表现:企业跨区域投资行为第34-36页
    1.3 研究思路及总体框架第36-40页
        1.3.1 研究思路第36-39页
        1.3.2 总体框架第39-40页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第40-44页
        1.4.1 研究方法和主要数据说明第40-42页
        1.4.2 本文创新之处第42-44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第44-71页
    2.1 理论分析框架第44-47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47-56页
        2.2.1 区位论第47-49页
        2.2.2 梯度推移理论第49-51页
        2.2.3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第51-54页
        2.2.4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第54-56页
    2.3 相关研究综述第56-69页
        2.3.1 国外产业转移综述第56-61页
        2.3.2 国内产业转移综述第61-69页
    2.4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三章 产业转移的作用机理与分析模型第71-96页
    3.1 产业转移的形成及作用机理第71-77页
        3.1.1 效应分析第71-72页
        3.1.2 形成要件第72-73页
        3.1.3 驱动机制第73-75页
        3.1.4 核心要素第75-76页
        3.1.5 演进路线第76-77页
    3.2 产业转移区域视角:中心城市第77-85页
        3.2.1 中心城市区域定位第77-78页
        3.2.2 中心城市区域效应:城市群的形成第78-79页
        3.2.3 中心城市区域效应:产业结构演进第79-80页
        3.2.4 中心城市经验借鉴:国际大都市的产业转移第80-85页
    3.3 产业转移企业视角:基于不同所有制第85-93页
        3.3.1 企业转移的一般行为分析第85-88页
        3.3.2 基于所有制视角的企业动因研究第88-89页
        3.3.3 基于所有制视角的动因分析框架构建第89-93页
    3.4 本章小结第93-96页
第四章 上海产业转移的时空演化背景及特点研究第96-141页
    4.1 上海产业发展演化历程研究第96-105页
        4.1.1 城市功能演化历程第96-98页
        4.1.2 产业结构演化历程第98-104页
        4.1.3 产业布局演化特征第104-105页
    4.2 上海产业转移的外部影响:政策导向第105-113页
        4.2.1 国家层面的政策背景第105-109页
        4.2.2 上海市级的政策导向第109-113页
    4.3 上海产业转移的宏观态势第113-122页
        4.3.1 总体规模第113-115页
        4.3.2 空间特征第115-120页
        4.3.3 目标形式第120-121页
        4.3.4 发展趋势第121-122页
    4.4 上海产业转移区域载体演化研究:园区层面第122-129页
        4.4.1 国内园区合作共建的发展历程第122-123页
        4.4.2 合作共建园区行为模式的演化第123-125页
        4.4.3 上海与异地合作园区的主要形式第125-127页
        4.4.4 上海园区异地合作案例:漕河泾开发区第127-129页
    4.5 上海产业转移时空演化研究:产业层面第129-136页
        4.5.1 时间维度第129-132页
        4.5.2 空间维度第132-136页
    4.6 上海产业转移时空演化研究:企业层面第136-139页
        4.6.1 时间维度第136-137页
        4.6.2 空间维度第137-139页
    4.7 本章小结第139-141页
第五章 上海产业转移的时空演化研究:外资企业视角第141-169页
    5.1 上海利用外资的进程及基本特征第141-145页
        5.1.1 起步探索阶段:以直接投资为主第141-142页
        5.1.2 快速发展阶段:外资来源渠道多元化第142-143页
        5.1.3 稳步提高阶段:总部经济初显成效第143-144页
        5.1.4 新常态化阶段:调整结构保持增长第144-145页
    5.2 外资对上海国民经济的作用与贡献第145-148页
        5.2.1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第145页
        5.2.2 有效弥补资金缺口第145-146页
        5.2.3 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第146-147页
        5.2.4 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第147-148页
    5.3 产业转移的总体态势研究:外资企业第148-153页
        5.3.1 时间维度的总体态势:稳步向外转移第148-149页
        5.3.2 空间维度的总体态势:趋向东部的圈层式扩散模式第149页
        5.3.3 产业维度的总体态势:向外转移产业以制造业为主第149-152页
        5.3.4 转移企业的主要区域:浦东新区和中心城区第152-153页
    5.4 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态势研究:外资企业第153-162页
        5.4.1 以长三角地区为集聚地的区位选择态势第153-157页
        5.4.2 以东部省份为集聚地的重点行业区位选择态势第157页
        5.4.3 以东部地区重点城市为核心区域的区位选择态势第157-159页
        5.4.4 以梯度递减为特征的制造类企业区位选择态势第159-162页
    5.5 重点案例研究:巴斯夫集团第162-166页
        5.5.1 案例选择原因第162页
        5.5.2 案例简介第162-164页
        5.5.3 区位选择第164-165页
        5.5.4 动因研究第165-166页
    5.6 产业转移主要动因研究:外资企业第166-168页
        5.6.1 规模扩张型产业转移第166-167页
        5.6.2 成本节约型产业转移第167-168页
    5.7 本章小结第168-169页
第六章 上海产业转移的时空演化研究:国资国企视角第169-204页
    6.1 上海国资国企的改革发展历程第169-173页
        6.1.1 探索启动阶段第169-170页
        6.1.2 先行先试阶段第170-172页
        6.1.3 不断突破阶段第172页
        6.1.4 提高再探索阶段第172-173页
    6.2 国有企业在上海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第173-177页
        6.2.1 生产总值占据主导地位第174页
        6.2.2 经济效益显著提升第174-175页
        6.2.3 经济社会效益联动发展第175-176页
        6.2.4 引领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第176-177页
    6.3 产业转移的总体态势研究:国资国企第177-184页
        6.3.1 产业转移总体趋势和特征:境内第178-183页
        6.3.2 产业转移总体趋势和特征:境外第183-184页
    6.4 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态势研究:国资国企第184-192页
        6.4.1 总体区位选择态势第184-190页
        6.4.2 重点行业的区位选择态势第190-192页
    6.5 重点案例研究:上汽集团第192-198页
        6.5.1 案例选择原因第192页
        6.5.2 案例简介第192-195页
        6.5.3 区位选择和布局第195-197页
        6.5.4 动因模式第197-198页
    6.6 产业转移主要动因研究:国资国企第198-202页
        6.6.1 规模扩张型产业转移第198-199页
        6.6.2 成本节约型产业转移第199页
        6.6.3 功能整合型产业转移第199-201页
        6.6.4 政治驱动型产业转移第201-202页
    6.7 本章小结第202-204页
第七章 上海产业转移的时空演化研究:民营企业视角第204-253页
    7.1 上海民营经济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第204-207页
        7.1.1 萌芽阶段第204页
        7.1.2 快速发展阶段第204-205页
        7.1.3 提速腾飞阶段第205-206页
        7.1.4 新常态化发展阶段第206-207页
    7.2 上海民营经济的作用和地位第207-210页
        7.2.1 经济健康发展的坚实保障第207-208页
        7.2.2 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第208页
        7.2.3 科创建设的有力支撑第208-209页
        7.2.4 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力量第209页
        7.2.5 保障就业的关键渠道第209-210页
    7.3 产业转移的总体态势研究:民营企业第210-219页
        7.3.1 民营企业产业转移主要特征第210-217页
        7.3.2 民营企业产业转移主要问题第217-219页
    7.4 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态势研究:民营企业第219-224页
        7.4.1 以三大经济圈为集聚地的总体区位选择态势第219-222页
        7.4.2 以主要经济区为集聚地的重点行业区位选择态势第222页
        7.4.3 以长三角重点城市为核心区域的区位选择态势第222-223页
        7.4.4 以梯度递减为特征的制造类企业区位选择态势第223-224页
    7.5 重点案例研究:复星集团第224-229页
        7.5.1 案例简介第225-226页
        7.5.2 区位选择第226-228页
        7.5.3 动因模式第228-229页
    7.6 基于近400份问卷的产业转移实证研究:民营企业第229-251页
        7.6.1 问卷设计及发放第229页
        7.6.2 问卷描述性统计第229-242页
        7.6.3 民营企业三阶段产业转移动因分析:Logit模型的建立第242-248页
        7.6.4 民营企业转移模式的交叉分析第248-251页
    7.7 本章小结第251-253页
第八章 上海产业转移的比较研究及政策建议第253-277页
    8.1 基于企业视角和重点区域的比较研究第253-265页
        8.1.1 企业视角下上海产业转移时空演化的比较研究第253-256页
        8.1.2 基于区位熵的上海与江苏制造业比较研究第256-265页
    8.2 强化区域政策构建与机制安排:区域层面的政策建议第265-269页
        8.2.1 落实国家政策发挥上海龙头引领作用第265页
        8.2.2 加强促进产业转移的全国性法律法规建设第265-266页
        8.2.3 加强上海向重点区域产业转移规划的引导作用第266-267页
        8.2.4 把握国家战略推动上海与长三角地区开放市场体系建设第267-268页
        8.2.5 以政府间协议为基础构建多层次行政协调机制第268-269页
        8.2.6 加强上海与重点区域间的错位发展和分工协作第269页
    8.3 加强对产业转移的引领与指导:产业层面的政策建议第269-272页
        8.3.1 加强体制改革为上海产业转移夯实基础第269-270页
        8.3.2 以价值链整合为方向明确上海产业转移定位第270-271页
        8.3.3 不断探索园区共建的产业利益共享机制第271-272页
        8.3.4 学习国外经验进一步为上海产业转移服务第272页
    8.4 企业行为与发展的保障引导:企业层面的政策建议第272-275页
        8.4.1 以明确重点为抓手提供服务保障和支持第272-273页
        8.4.2 以企业联盟为纽带鼓励企业创新合作模式第273-274页
        8.4.3 以对接平台为基础建立企业跨区域合作体系第274页
        8.4.4 以园区合作共建为方向推动企业集聚发展第274-275页
    8.5 本章小结第275-277页
第九章 基本结论与研究展望第277-281页
    9.1 基本结论第277-279页
    9.2 研究展望第279-281页
参考文献第281-291页
附表第291-297页
附录第297-308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308-309页
后记第309-310页

论文共3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条带式Wongawilli采煤法煤柱破坏机理及稳定性研究
下一篇:稻曲球中稻绿核菌素及其制备、检测分析与生物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