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明代哲学(1368~1644年)论文--王艮(1483~1541年)及泰州学派论文

泰州学派乡治实践的生态性研究--以梁汝元永丰实验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0页
    第一节 研究现状第9-17页
        一、社会生态学研究第9-11页
        二、对梁汝元的个案研究第11-14页
        三、泰州学派源流与发展研究第14-16页
        四、明代乡村宗族治理研究第16-17页
    第二节 现存问题与研究思路第17-20页
        一、现存问题第17-19页
        二、研究思路与目的第19-20页
第二章 泰学乡治生态思想的传承与流变第20-41页
    第一节 泰州学派前的乡治生态思想传承第21-30页
        一、张载:着眼乡村组织重建的理学先声第21-26页
        二、王守仁:“破心中贼”的南赣乡治第26-30页
    第二节 泰州学派内部的乡治生态思想传承第30-41页
        一、王艮:民间经世与生态赋能第31-36页
        二、颜钧:萃和堂乡村教化实践第36-41页
第三章 永丰实验的背景及内容考证第41-49页
    第一节 梁汝元乡村领袖素质的养成第41-43页
        一、个人素质的养成:少年颖异,远大自期第41-42页
        二、学术思想的养成:求学泰州,转向民间第42-43页
    第二节 永丰实验的背景及特征第43-45页
        一、地方背景第43页
        二、聚和堂的缘起第43-44页
        三、聚和堂乡治实验性的特征体现第44-45页
    第三节 聚和堂的主要职能及内容第45-49页
        一、政治职能第45-47页
        二、经济职能第47-48页
        三、教育职能第48-49页
第四章 永丰实验的社会生态学考察第49-72页
    第一节 永丰实验生态考察之一:建设思想的生态性第49-60页
        一、世界观的生态性:万物一体的“大我”传承第49-52页
        二、理欲观的生态性:“养公欲以克私欲”的人性引导第52-56页
        三、伦理观的生态性:伦理共同体的新边界第56-59页
        四、实践观的生态性:乡治领袖的角色塑造第59-60页
    第二节 永丰实验生态考察之二:社会结构的生态性第60-68页
        一、经济结构的生态性:规范税赋体制,促进有机团结第60-62页
        二、政治结构的生态性:鼓励个体参与,推动民主实践第62-63页
        三、教育结构的生态性:设立本族乡学,引导开放共生第63-67页
        四、保障机制的生态性:实践“安老怀少”,平衡族群生态第67-68页
    第三节 永丰实验生态考察之三:实验成果的生态缺陷第68-72页
        一、自组织能力的缺陷:对领袖个体的依赖第68页
        二、拓展性能力的缺陷:实验影响的范围局限第68-70页
        三、变革性能力的缺陷:以封建统治阶层为依托的幻想第70-72页
第五章 永丰实验与泰学乡治生态实践的意义探究第72-83页
    第一节 永丰实验的中西方社会理想比较意义第72-76页
        一、乌托邦的概念第72页
        二、永丰实验社会理想与乌托邦之同:理想气质的共通第72-75页
        三、永丰实验与乌托邦社会理想之异:实验性与虚构性第75-76页
    第二节 泰州学派乡治实践对近现代乡村运动的影响第76-78页
        一、对知识分子沉潜民间的激发第76-77页
        二、对近现代乡村运动形式的影响第77-78页
    第三节 泰州学派乡治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第78-83页
        一、重视家风生态,夯实乡风之基第79页
        二、重视公平正义,完善保障机制第79-80页
        三、重视乡村教育,提升农民素质第80-81页
        四、重视乡村领袖,提倡士人返乡第81-83页
结论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90页
致谢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分工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
下一篇:《近思录》“圣贤气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