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8-15页 |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宋儒提出“圣贤气象”的因由 | 第15-25页 |
第一节 “圣贤气象”提出的社会背景 | 第15-19页 |
一、唐末五代以来“礼乐崩坏,三纲五常之道绝” | 第15-16页 |
二、隋唐以来佛老之学的盛行 | 第16-17页 |
三、儒家士大夫的主体精神和自我意识的再度崛起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圣贤气象”产生的理论渊源 | 第19-22页 |
一、对先秦“圣贤崇拜”、“君子风范”的继承与发展 | 第19-20页 |
二、对东汉“风节名士”精神的传承 | 第20-21页 |
三、对魏晋名士风度的继承和发展 | 第21-22页 |
第三节 朱熹、吕祖谦对圣贤气象的肯定与推崇 | 第22-25页 |
一、《近思录》肯定的圣贤气象 | 第22-23页 |
二、《近思录》否定的非圣贤气象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圣贤气象的主要内涵 | 第25-38页 |
第一节 求道、明理的理性自觉和见识卓特 | 第25-29页 |
一、洞见道体、见道分明 | 第25-26页 |
二、求道自觉、体道深沉 | 第26-27页 |
三、乐道不已、聪明睿哲 | 第27-29页 |
第二节 立德、尚德的德性充完和人格高尚 | 第29-34页 |
一、忠诚贯于金石 | 第29-30页 |
二、孝悌通于神明 | 第30-31页 |
三、宽而有制、和而不流 | 第31-32页 |
四、胸中洒落、身心舒泰 | 第32-34页 |
第三节 忧乐、圆融的人生境界和价值追求 | 第34-38页 |
一、怡然自得、闲适安乐 | 第34-35页 |
二、心忧天下、济世匡民 | 第35-36页 |
三、真诚美善、内圣外王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圣贤气象”的总结、评价与现代启示 | 第38-49页 |
第一节 “圣贤气象”与两宋道德理想主义的建构 | 第38-41页 |
一、周敦颐、二程、张载、邵雍等北宋诸儒对圣贤气象的推崇与实践 | 第38-39页 |
二、朱熹、吕祖谦、张栻等南宋诸儒对圣贤气象的肯定与推扩 | 第39-40页 |
三、圣贤气象在宋代理学价值体系中的地位与贡献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我们今天如何看待“圣贤气象” | 第41-45页 |
一、圣贤气象的人格建构意义和境界提升意义 | 第41-42页 |
二、圣贤气象首重道德但兼容豪杰精神与事功成分 | 第42-43页 |
三、圣贤气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43-45页 |
第三节 培养和陶铸新时代“圣贤气象” | 第45-49页 |
一、“希圣希贤”与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人格论 | 第45-46页 |
二、新时代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之人格论的锻铸 | 第46-47页 |
三、新圣贤气象对民族复兴的人格建构意义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