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2.3 国内外相关文献评述 | 第22-23页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3-26页 |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6-28页 |
第2章 公司资本结构的代理成本效应形成机制分析 | 第28-48页 |
2.1 资本结构的内涵及分类 | 第28-31页 |
2.1.1 资本结构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 第28-30页 |
2.1.2 资本结构的分类及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 第30-31页 |
2.2 代理成本及其影响因素 | 第31-38页 |
2.2.1 第一类股权代理成本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 第32-34页 |
2.2.2 第二类股权代理成本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 第34-35页 |
2.2.3 债务代理成本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 第35-38页 |
2.3 公司资本结构的代理成本效应形成机制 | 第38-46页 |
2.3.1 负债水平的代理成本效应形成机制 | 第39-40页 |
2.3.2 债务结构的代理成本效应形成机制 | 第40-41页 |
2.3.3 股权结构的代理成本效应形成机制 | 第41-44页 |
2.3.4 影响资本结构的代理成本效应的外部因素 | 第44-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3章 国有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代理成本效应的评价维度和方法 | 第48-58页 |
3.1 资本结构的代理成本效应评价维度选择 | 第48-50页 |
3.1.1 市场结构维度 | 第48-49页 |
3.1.2 政府层级维度 | 第49-50页 |
3.1.3 国有股集中度维度 | 第50页 |
3.2 相关维度的样本选择 | 第50-52页 |
3.2.1 依据市场结构维度的样本选择 | 第51页 |
3.2.2 依据政府层级维度的样本选择 | 第51页 |
3.2.3 依据国有股持股集中度维度的样本选择 | 第51-52页 |
3.3 相关变量的选取 | 第52-56页 |
3.3.1 被解释变量 | 第52-53页 |
3.3.2 解释变量 | 第53-54页 |
3.3.3 控制变量 | 第54-56页 |
3.4 国有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代理成本效应评价方法及模型 | 第56-57页 |
3.4.1 评价方法 | 第56页 |
3.4.2 模型构建 | 第56-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国有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代理成本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58-90页 |
4.1 国有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和代理成本现状 | 第58-62页 |
4.1.1 资本结构现状 | 第58-60页 |
4.1.2 代理成本现状 | 第60-62页 |
4.2 关于国有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代理成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62-67页 |
4.2.1 全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62-63页 |
4.2.2 关于垄断性行业与竞争性行业国有上市公司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63-64页 |
4.2.3 关于中央与地方国有上市公司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64-65页 |
4.2.4 关于国有绝对控股、相对控股和参股公司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65-67页 |
4.3 相关性分析 | 第67-71页 |
4.4 回归分析 | 第71-87页 |
4.4.1 全样本回归分析 | 第71-75页 |
4.4.2 关于垄断性行业和竞争性行业国有上市公司的对比回归分析 | 第75-79页 |
4.4.3 关于中央和地方国有上市公司的对比回归分析 | 第79-83页 |
4.4.4 关于国有绝对控股、相对控股和参股上市公司的对比回归分析 | 第83-87页 |
4.5 研究结论 | 第87-8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5章 降低国有上市公司代理成本的资本结构优化相关对策 | 第90-99页 |
5.1 优化公司的资本结构 | 第90-93页 |
5.1.1 建立股权制衡度较高的多元化股权结构 | 第90-92页 |
5.1.2 优化企业各类债务结构 | 第92-93页 |
5.2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 第93-95页 |
5.2.1 完善国有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制度 | 第93-94页 |
5.2.2 完善国有上市公司管理者激励机制 | 第94-95页 |
5.2.3 引入机构投资者作为重要股东 | 第95页 |
5.3 完善相关机制和制度环境 | 第95-98页 |
5.3.1 政府适当减少对国有上市公司的行政干预 | 第95-96页 |
5.3.2 完善国有产权代表制度 | 第96页 |
5.3.3 完善经理人市场 | 第96-97页 |
5.3.4 健全信贷机制和债务硬约束 | 第97页 |
5.3.5 完善上市公司破产机制 | 第97-9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结论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