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24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7-10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7-8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一、亚文化理论的发展 | 第10-15页 |
二、丧文化现象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第三节 核心概念及研究问题 | 第17-22页 |
一、核心概念 | 第17-20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20-22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一、文本分析法 | 第22页 |
二、半结构式访谈法 | 第22页 |
三、参与式观察法 | 第22-24页 |
第一章 丧文化的源流及其现实表现 | 第24-42页 |
第一节 丧文化的源流与发展 | 第24-26页 |
第二节 丧文化的主要现实表现 | 第26-32页 |
一、影视剧、视频丧 | 第26-27页 |
二、表情包丧 | 第27-28页 |
三、段子丧 | 第28-29页 |
四、消费品丧 | 第29-30页 |
五、身体语言丧 | 第30-32页 |
第三节 丧文化的典型案例 | 第32-42页 |
一、“葛优躺”表情包 | 第32-34页 |
二、“每天来点负能量”粉丝社群 | 第34-38页 |
三、“丧茶”营销 | 第38-42页 |
第二章 丧文化的风格特征及其传播路经 | 第42-51页 |
第一节 丧文化的风格特征 | 第42-46页 |
一、丧文化的仪式抵抗性 | 第42-43页 |
二、丧文化主体的身份认同 | 第43-44页 |
三、丧文化内容的象征性与娱乐性 | 第44-46页 |
第二节 丧文化的传播路径 | 第46-51页 |
一、线上传播:文本传播与图像传播线上并行 | 第46-47页 |
二、综合传播: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综合进行 | 第47-49页 |
三、交互传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交互进行 | 第49-51页 |
第三章 丧文化的兴起原因、影响与未来 | 第51-67页 |
第一节 丧文化的兴起原因 | 第51-59页 |
一、丧文化的现实环境:新媒体环境下技术路径的变迁与日常生活的“社交化” | 第51-54页 |
二、丧文化兴起背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盛行以及泛娱乐化的兴起 | 第54-55页 |
三、丧文化的心理因素:社会转型期青年人心理变迁 | 第55-57页 |
四、消费社会中的文化消费现象与丧文化 | 第57-59页 |
第二节 丧文化的影响 | 第59-62页 |
一、青年人的“哈哈镜”与社会压力的“泄洪口” | 第59-60页 |
二、消极的价值观为社会和谐埋下隐患 | 第60-62页 |
第三节 丧文化的未来 | 第62-67页 |
一、丧文化的消费与生产可能性 | 第62-64页 |
二、纳入主流文化or被主流文化摈弃? | 第64-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附录1: “丧茶”营销研究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 第69-70页 |
附录2: “葛优躺”表情包研究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 第70-71页 |
附录3: “每天来点负能量”粉丝社群参展人群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