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基于健康促进的既有住区微空间营造策略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5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第10-12页
        1.1.1 论文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课题研究目的第11-12页
        1.1.3 课题研究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第12-21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20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第20-21页
    1.3 相关概念、研究范围界定及研究内容第21-23页
        1.3.1 相关概念解析第21-22页
        1.3.2 研究范围界定第22页
        1.3.3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23-25页
        1.4.1 研究方法第23-24页
        1.4.2 研究框架第24-25页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第25-41页
    2.1 健康促进理论第25-28页
        2.1.1 健康促进理论的提出及发展第25-26页
        2.1.2 健康促进理论的主要内容第26-28页
        2.1.3 健康促进理论对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意义第28页
    2.2 其他理论基础第28-34页
        2.2.1 场所理论第28-30页
        2.2.2 邻里交往理论第30-32页
        2.2.3 社区营造理论第32-34页
    2.3 相关案例分析第34-40页
        2.3.1 台湾后埤村微空间营造案例分析第34-37页
        2.3.2 上海微空间营造案例分析第37-40页
    2.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3章 住区微空间的构成要素及营造要求第41-57页
    3.1 住区微空间的主要类型和构成要素第41-50页
        3.1.1 住区微空间的主要类型第41-45页
        3.1.2 住区微空间的构成要素第45-50页
    3.2 住区微空间与健康的关系第50-54页
        3.2.1 住区居民健康需求分析第50-51页
        3.2.2 健康促进与住区空间环境第51-52页
        3.2.3 住区微空间营造的健康促进意义第52-54页
    3.3 促进健康的住区微空间营造要求第54-56页
        3.3.1 强化功能与布局的合理性第54页
        3.3.2 注重安全性与全天候使用第54-55页
        3.3.3 打造利于运动的特色空间第55页
        3.3.4 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文内涵第55页
        3.3.5 组织易参与的微空间活动第55-56页
    3.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4章 哈尔滨既有住区微空间现状调研第57-82页
    4.1 哈尔滨既有住区微空间调研技术路线第57-60页
        4.1.1 调研范围与对象选择第57-59页
        4.1.2 调研方法及内容确定第59页
        4.1.3 调研样本回收情况第59-60页
    4.2 哈尔滨既有住区微空间现状分析第60-79页
        4.2.1 调研居民基本情况第60-61页
        4.2.2 住区微空间现状分布与功能第61-63页
        4.2.3 住区微空间居民使用现状分析第63-66页
        4.2.4 住区微空间空间质量现状分析第66-72页
        4.2.5 住区微空间人文环境现状分析第72-74页
        4.2.6 住区居民满意度分析第74-77页
        4.2.7 住区居民营造意愿分析第77-79页
    4.3 哈尔滨既有住区微空间健康问题总结及反思第79-81页
        4.3.1 微空间分布及功能不合理第79-80页
        4.3.2 空间环境不利于交往活动第80页
        4.3.3 运动健身的促进作用有限第80页
        4.3.4 配套设施品质欠佳第80页
        4.3.5 人文环境有待提升第80-81页
    4.4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5章 哈尔滨既有住区微空间营造原则及策略第82-112页
    5.1 营造原则第82-83页
        5.1.1 健康导向原则第82页
        5.1.2 整体协调原则第82页
        5.1.3 地方性原则第82-83页
        5.1.4 公众参与原则第83页
    5.2 物质空间健康营造策略第83-104页
        5.2.1 促进健康的统筹规划第83-88页
        5.2.2 增进交往的环境营造第88-95页
        5.2.3 利于运动的空间优化第95-99页
        5.2.4 提升体验的设施配置第99-104页
    5.3 人文环境健康营造策略第104-109页
        5.3.1 营造健康促进氛围第104-105页
        5.3.2 体现住区人文关怀第105-106页
        5.3.3 开展健康促进活动第106-108页
        5.3.4 提升住区管理水平第108-109页
    5.4 住区微空间营造保障策略第109-111页
        5.4.1 完善的住区微空间营造流程第109-110页
        5.4.2 制定长期有效的优化计划第110页
        5.4.3 多方筹集资金确保营造实施第110-111页
        5.4.4 培养微空间营造师协助营造第111页
    5.5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结论第112-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1页
附录第121-12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24-126页
致谢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丧文化及其传播研究
下一篇:改性ZnO/ZrO2催化剂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水中的染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