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形圆柱齿轮传动振动分析与齿面最佳修形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2.1 圆柱齿轮传动的轮齿接触分析 | 第13-14页 |
1.2.2 圆柱齿轮传动动力学模型 | 第14-16页 |
1.2.3 圆柱齿轮传动的动态激励 | 第16-19页 |
1.2.4 圆柱齿轮齿面修形设计 | 第19-20页 |
1.3 现有研究中可改进的问题 | 第20-21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2 修形圆柱齿轮几何接触分析 | 第24-42页 |
2.1 圆柱齿轮齿廓抛物线修形 | 第24-27页 |
2.2 圆柱齿轮齿向抛物线修形 | 第27-29页 |
2.3 轮齿几何接触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29-31页 |
2.4 齿面接触椭圆的确定 | 第31-33页 |
2.5 齿轮副几何接触分析 | 第33-4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3 修形圆柱齿轮加载接触分析 | 第42-58页 |
3.1 圆柱齿轮加载接触分析模型 | 第42-53页 |
3.1.1 轮齿加载接触模型的建立 | 第42-46页 |
3.1.2 齿面间隙的计算 | 第46-47页 |
3.1.3 轮齿弯曲-剪切柔度系数 | 第47-52页 |
3.1.4 数学规划法求解轮齿加载接触模型 | 第52-53页 |
3.2 圆柱齿轮加载接触分析 | 第53-5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4 圆柱齿轮传动的动态激励计算方法研究 | 第58-84页 |
4.1 混合弹流润滑状态下齿面摩擦系数 | 第58-71页 |
4.1.1 弹流润滑状态下的摩擦系数计算 | 第60-70页 |
4.1.2 边界润滑状态的摩擦系数计算 | 第70-71页 |
4.2 齿面摩擦力及摩擦力矩的计算 | 第71-73页 |
4.3 齿轮的刚度激励 | 第73-77页 |
4.3.1 无润滑状态下轮齿啮合刚度 | 第74-76页 |
4.3.2 弹流润滑油膜刚度 | 第76-77页 |
4.4 齿轮系统的冲击激励 | 第77-83页 |
4.4.1 初始啮合点位置的确定 | 第77-79页 |
4.4.2 啮入冲击速度的确定 | 第79-80页 |
4.4.3 啮入冲击力的求解 | 第80-8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5 修形圆柱齿轮传动的动力学建模及振动分析 | 第84-118页 |
5.1 修形圆柱齿轮弯-扭-轴耦合动力学建模 | 第84-96页 |
5.1.1 斜齿轮副弯-扭-轴耦合振动模型 | 第84-92页 |
5.1.2 人字齿轮副弯-扭-轴耦合振动模型 | 第92-96页 |
5.2 动力学方程中相关参量计算 | 第96-101页 |
5.2.1 滚动轴承的刚度与阻尼 | 第96-100页 |
5.2.2 集中质量及转动惯量 | 第100-101页 |
5.3 动力学方程的无量纲化及求解方法 | 第101-102页 |
5.4 修形圆柱齿轮系统振动特性分析 | 第102-117页 |
5.4.1 斜齿轮副系统振动特性分析 | 第102-110页 |
5.4.2 人字齿轮副系统振动特性分析 | 第110-11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6 圆柱齿轮传动齿面最佳修形设计 | 第118-136页 |
6.1 圆柱齿轮传动减振指标 | 第118-119页 |
6.2 具有适应值预测机制的改进自适应遗传算法 | 第119-127页 |
6.2.1 遗传算子 | 第120-122页 |
6.2.2 适应度函数 | 第122页 |
6.2.3 适应值预测机制 | 第122-125页 |
6.2.4 改进的遗传算法流程图 | 第125页 |
6.2.5 算法验证 | 第125-127页 |
6.3 齿轮副齿面优化设计分析 | 第127-133页 |
6.3.1 斜齿轮副齿面修形参数设计 | 第127-131页 |
6.3.2 人字齿轮副齿面修形参数设计 | 第131-13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3-136页 |
7 圆柱齿轮传动振动实验 | 第136-146页 |
7.1 实验设计方案 | 第136-137页 |
7.2 实验测试方案 | 第137-140页 |
7.2.1 齿轮传动误差测量 | 第137-140页 |
7.2.2 齿轮传动振动测量 | 第140页 |
7.3 实验齿轮参数与工况 | 第140-141页 |
7.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41-145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45-146页 |
8 总结与展望 | 第146-150页 |
8.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146-148页 |
8.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48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48-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62页 |
致谢 | 第162-16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64-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