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1.1 亲缘地理学研究进展 | 第9-15页 |
1.1.1 亲缘地理学简介 | 第9页 |
1.1.2 亲缘地理学相关的理论依据 | 第9-11页 |
1.1.3 亲缘地理学研究中常用的DNA分子标记 | 第11-14页 |
1.1.4 中国植物亲缘地理学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 细叶石斛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1.2.1 细叶石斛资源概况 | 第15页 |
1.2.2 细叶石斛生物学特征 | 第15-16页 |
1.2.3 细叶石斛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第2章 基于线粒体序列的细叶石斛亲缘地理学研究 | 第18-40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18-2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2.3.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1-22页 |
2.3.2 PCR扩增、测序 | 第22-23页 |
2.3.3 mtDNA序列的比对、校正 | 第23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23-25页 |
2.4.1 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3页 |
2.4.2 居群遗传结构分析 | 第23页 |
2.4.3 单倍型分布和单倍型网络图 | 第23-24页 |
2.4.4 单倍型系统发育分析 | 第24页 |
2.4.5 IBD效应分析 | 第24-25页 |
2.4.6 群体动态历史分析 | 第25页 |
2.5 结果与分析 | 第25-38页 |
2.5.1 mtDNA单倍型分布和居群遗传多样性 | 第25-28页 |
2.5.2 居群遗传结构分析 | 第28-30页 |
2.5.3 基于mtDNA单倍型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构建 | 第30-34页 |
2.5.4 IBD效应 | 第34-35页 |
2.5.5 居群动态历史分析 | 第35-38页 |
2.6 讨论 | 第38-39页 |
2.6.1 细叶石斛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 | 第38页 |
2.6.2 细叶石斛的起源与多样性中心 | 第38-39页 |
2.7 本章结论 | 第39-40页 |
第3章 基于单拷贝核基因序列的细叶石斛亲缘地理学研究 | 第40-58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3.3.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0页 |
3.3.2 PCR扩增、测序 | 第40-41页 |
3.3.3 nDNA的序列比对 | 第41页 |
3.4 数据分析 | 第41-43页 |
3.4.1 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1页 |
3.4.2 居群遗传结构分析 | 第41-42页 |
3.4.3 核型分布和核型网络图 | 第42页 |
3.4.4 核型系统发育分析 | 第42页 |
3.4.5 IBD效应分析 | 第42页 |
3.4.6 群体动态历史分析 | 第42-43页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43-55页 |
3.5.1 nDNA核型分布和居群遗传多样性 | 第43-46页 |
3.5.2 居群遗传结构分析 | 第46-47页 |
3.5.3 基于nDNA核型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构建 | 第47-51页 |
3.5.4 IBD效应分析 | 第51-52页 |
3.5.5 居群动态历史分析 | 第52-55页 |
3.6 讨论 | 第55-56页 |
3.6.1 细叶石斛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 | 第55-56页 |
3.6.2 细叶石斛的动态历史 | 第56页 |
3.6.3 细叶石斛的起源和多样性中心 | 第56页 |
3.7 结论 | 第56-58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4.1 结论 | 第58页 |
4.2 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