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 第9-13页 |
| 1.1 研究选题 | 第9页 |
| 1.2 研究问题 | 第9-10页 |
| 1.2.1 选取数学表征作为研究视角的说明 | 第9-10页 |
| 1.2.2 选取构造法作为研究对象的说明 | 第10页 |
| 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4 研究框架 | 第11-13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 2.1 数学多元表征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 2.1.1 数学表征的界定 | 第13页 |
| 2.1.2 数学表征的分类 | 第13-14页 |
| 2.1.3 一般问题的表征研究 | 第14-15页 |
| 2.1.4 数学问题的表征研究 | 第15-17页 |
| 2.1.5 多元表征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 第17页 |
| 2.2 构造法研究综述 | 第17-25页 |
| 2.2.1 构造法研究总体概览 | 第18-19页 |
| 2.2.2 构造法具体剖析 | 第19-25页 |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25-32页 |
| 3.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 3.2 研究对象 | 第25页 |
| 3.3 研究工具 | 第25-31页 |
| 3.3.1 测试问卷 | 第25-26页 |
| 3.3.2 评分标准 | 第26-29页 |
| 3.3.3 测试问卷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 第29-31页 |
| 3.4 研究程序 | 第31页 |
| 3.5 数据处理 | 第31-32页 |
| 第4章 数学表征干预下高中生运用构造法解题研究总体分析 | 第32-41页 |
| 4.1 数学表征对干预下高中生运用构造法解题的描述性统计 | 第32-40页 |
| 4.2 分析讨论 | 第40-41页 |
| 第5章 数学表征干预下高中生运用构造法解题水平的差异分析 | 第41-48页 |
| 5.1 不同数学表征干预下高中生运用构造法解题水平的比较 | 第41页 |
| 5.2 不同数学表征干预对不同性别高中生运用构造法解题水平的比较 | 第41-42页 |
| 5.3 不同数学表征干预下不同训练组高中生运用构造法解题水平的比较 | 第42-44页 |
| 5.4 不同数学表征干预下高中生运用构造法解不同难度题目水平的比较 | 第44-46页 |
| 5.5 分析讨论 | 第46-48页 |
| 5.5.1 数学表征干预下高中生运用构造法解题的差异分析 | 第46页 |
| 5.5.2 数学表征干预下高中生运用构造法解题的性别差异 | 第46-47页 |
| 5.5.3 数学表征干预下高中生运用构造法解题的不同训练组的差异 | 第47页 |
| 5.5.4 数学表征干预下高中生运用构造法解题的题目难度差异 | 第47-48页 |
| 第6章 研究结论、教学建议、教学案例与研究反思 | 第48-54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48页 |
| 6.2 教学建议 | 第48-49页 |
| 6.3 教学案例 | 第49-52页 |
| 6.4 研究反思 | 第52-54页 |
| 附录 | 第54-56页 |
| 附录 1 | 第54-55页 |
| 附录 2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