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16-3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8-2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28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28-29页 |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0-3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32-34页 |
1.5.1 创新之处 | 第32-33页 |
1.5.2 需进一步研究之处 | 第33-34页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34-42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34-38页 |
2.1.1 财政农业支出 | 第34-36页 |
2.1.2 农产品价格支持 | 第36-37页 |
2.1.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第37-3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38-42页 |
2.2.1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 第38-39页 |
2.2.2 公共财政理论 | 第39-40页 |
2.2.3 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 第40-41页 |
2.2.4 农业发展阶段论 | 第41-42页 |
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对财政农业支出的要求 | 第42-64页 |
3.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 | 第42-55页 |
3.1.1 我国农业发展总体情况较好 | 第42-47页 |
3.1.2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 第47-51页 |
3.1.3 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成为农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 第51-54页 |
3.1.4 增产导向的农业发展模式促成了供给侧结构性矛盾 | 第54-55页 |
3.2 财政农业支出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 第55-59页 |
3.2.1 农业的基础性决定了对财政农业支出的需求 | 第55-56页 |
3.2.2 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对财政农业支出的需求 | 第56-58页 |
3.2.3 农业外部效应的内在化需要财政农业支出 | 第58-59页 |
3.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财政农业支出提出的要求 | 第59-62页 |
3.3.1 以促进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 | 第59-60页 |
3.3.2 以优化要素配置、促进供给侧结构性矛盾解决为重点 | 第60-61页 |
3.3.3 以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为根本途径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4 财政农业支出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理和路径 | 第64-78页 |
4.1 财政农业支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 | 第64-66页 |
4.1.1 供给公共产品,弥补市场不足 | 第64页 |
4.1.2 优化资源配置,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 | 第64-65页 |
4.1.3 调节收入分配,增加农民收入 | 第65-66页 |
4.1.4 发挥乘数效应,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 第66页 |
4.2 财政农业支出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理 | 第66-71页 |
4.2.1 增产导向价格政策导致“三量齐增”的理论解析 | 第66-69页 |
4.2.2 基于简化市场模型的农民增收机理 | 第69-70页 |
4.2.3 基于生产可能性边界理论的农产品有效供给机理 | 第70-71页 |
4.3 财政农业支出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 第71-77页 |
4.3.1 财政农业支出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路径 | 第71-73页 |
4.3.2 财政农业支出作用于供给侧的路径 | 第73-75页 |
4.3.3 财政农业支出作用于需求侧的路径 | 第75-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5 财政农业支出的现实考查 | 第78-102页 |
5.1 我国财政农业支出演变历程 | 第78-85页 |
5.1.1 “多取少予”的财政农业支出(1950-1978年) | 第78-81页 |
5.1.2 财政农业支出改革启动,支出规模先减后增(1979-1997年) | 第81-82页 |
5.1.3 聚焦于农业基础设施的财政农业支出(1998-2003年) | 第82-83页 |
5.1.4 多予少取,全面减负,高速增长的财政农业支出(2004年-) | 第83-85页 |
5.2 我国当前财政农业支出管理体制、规模和结构 | 第85-99页 |
5.2.1 财政农业支出管理体制 | 第85-87页 |
5.2.2 财政农业支出规模 | 第87-92页 |
5.2.3 财政农业支出结构 | 第92-99页 |
5.3 财政农业支出在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探索 | 第99-101页 |
5.3.1 补贴化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指向性增强 | 第99-100页 |
5.3.2 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逐步完善 | 第100页 |
5.3.3 开辟生态保护新途径 | 第100-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6 财政农业支出效应实证分析: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 | 第102-128页 |
6.1 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 | 第102-118页 |
6.1.1 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 第102-109页 |
6.1.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09-110页 |
6.1.3 财政农业支出规模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6.1.4 粮食直补政策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6.1.5 粮食收储政策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 第114-117页 |
6.1.6 实证结果 | 第117-118页 |
6.2 对农业产出的效应 | 第118-121页 |
6.2.1 模型设计 | 第118-119页 |
6.2.2 数据选取及平稳性检验 | 第119-120页 |
6.2.3 协整检验 | 第120页 |
6.2.4 实证结果 | 第120-121页 |
6.3 对农民增收的效应 | 第121-124页 |
6.3.1 模型设计 | 第121-122页 |
6.3.2 数据选取及平稳性检验 | 第122-123页 |
6.3.3 协整检验 | 第123-124页 |
6.3.4 实证结果 | 第124页 |
6.4 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效应 | 第124-126页 |
6.4.1 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绿色发展的积极效应 | 第124页 |
6.4.2 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扭曲效应 | 第124-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7 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财政农业支出存在的问题 | 第128-140页 |
7.1 财政农业支出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影响资金使用效率 | 第128-130页 |
7.1.1 涉农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明确 | 第128-129页 |
7.1.2 财政农业支出监管机制不完善 | 第129-130页 |
7.1.3 地方财政农业支出预算职能弱化 | 第130页 |
7.2 财政农业支出规模偏低,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 | 第130-132页 |
7.2.1 财政农业支出规模低于经验值和规定值 | 第130-131页 |
7.2.2 财政农业支出偏离最优规模 | 第131-132页 |
7.3 财政农业支出结构不合理,影响供给侧要素配置优化 | 第132-137页 |
7.3.1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一般性服务支出不足 | 第132-135页 |
7.3.2 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支出不合理 | 第135-136页 |
7.3.3 农业绿色化发展支出偏少 | 第136页 |
7.3.4 行政事业费占比较高 | 第136-137页 |
7.3.5 农产品流通费用过高 | 第137页 |
7.4 部分增产导向的财政农业支出政策存在一定扭曲性效应 | 第137-139页 |
7.4.1 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存在弊端,影响供需结构性平衡 | 第137-139页 |
7.4.2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新政策需继续完善 | 第139页 |
本章小结 | 第139-140页 |
8 国外财政农业支出经验借鉴 | 第140-156页 |
8.1 发达国家的财政农业支出 | 第140-148页 |
8.1.1 美国的财政农业支出 | 第140-144页 |
8.1.2 欧盟共同的财政农业支出 | 第144-146页 |
8.1.3 日本的财政农业支出 | 第146-148页 |
8.2 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财政农业支出 | 第148-152页 |
8.2.1 印度的财政农业支出 | 第148-150页 |
8.2.2 韩国的财政农业支出 | 第150-152页 |
8.3 财政农业支出的国际借鉴: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 | 第152-154页 |
8.3.1 建立较为健全的农业法律体系 | 第152页 |
8.3.2 支持要素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 | 第152页 |
8.3.3 支持农业经济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 第152-153页 |
8.3.4 遵循市场规律,注重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 第153-154页 |
8.3.5 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 | 第154页 |
8.3.6 加强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 | 第154页 |
本章小结 | 第154-156页 |
9 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财政农业支出建议 | 第156-174页 |
9.1 转变财政农业支出原则和思路 | 第156-159页 |
9.1.1 政策导向从增产导向向有效产出转变 | 第156页 |
9.1.2 财政农业支出要符合农业绿色发展的需要 | 第156-157页 |
9.1.3 让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 第157页 |
9.1.4 以供给侧为主要作用点,双侧发力 | 第157-158页 |
9.1.5 支持方式向普惠制加特惠制转变 | 第158-159页 |
9.2 完善财政农业支出管理体制与机制 | 第159-161页 |
9.2.1 加强财政农业支出法制化建设 | 第159页 |
9.2.2 合理划分政府间涉农事权和支出责任 | 第159-160页 |
9.2.3 创新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监督模式 | 第160-161页 |
9.2.4 建立财政农业支出基础信息管理系统 | 第161页 |
9.3 优化农业投入规模与渠道 | 第161-163页 |
9.3.1 适度增加财政农业支出总体规模 | 第161-162页 |
9.3.2 推进财政农业支出资金有序整合 | 第162-163页 |
9.3.3 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对农业的投入 | 第163页 |
9.4 保障促进供给侧结构性矛盾解决的重点支出 | 第163-171页 |
9.4.1 补齐农业公共基础设施和一般性公共服务短板 | 第163-164页 |
9.4.2 支持农产品区域、品种、品质结构调整 | 第164-165页 |
9.4.3 支持农业生产要素供给结构的优化 | 第165-168页 |
9.4.4 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 第168-169页 |
9.4.5 支持农产品营销渠道结构调整 | 第169页 |
9.4.6 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 第169-170页 |
9.4.7 鼓励适度规模化经营 | 第170-171页 |
9.5 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 | 第171页 |
9.6 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 第171-17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74-186页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第186-188页 |
后记 | 第188-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