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8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2-57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2-29页 |
2.1.1 相关概念 | 第22-25页 |
2.1.2 相关理论 | 第25-29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29-57页 |
2.2.1 有关绿色发展的研究 | 第29-30页 |
2.2.2 有关生态效率概念的研究 | 第30-34页 |
2.2.3 有关生态效率应用的研究 | 第34-50页 |
2.2.4 有关生态效率评价方法的研究 | 第50-55页 |
2.2.5 研究述评 | 第55-57页 |
第三章 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及问题 | 第57-77页 |
3.1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及类型 | 第57-62页 |
3.1.1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 第57-58页 |
3.1.2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类型 | 第58-62页 |
3.2 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概况 | 第62-67页 |
3.2.1 发展历程 | 第62-63页 |
3.2.2 生产规模情况 | 第63-65页 |
3.2.3 经济结构情况 | 第65-67页 |
3.3 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中存在问题 | 第67-75页 |
3.3.1 经济增长乏力 | 第67-74页 |
3.3.2 生态环境恶化 | 第74-7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四章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测度与分析 | 第77-107页 |
4.1 样本及指标选取 | 第77-79页 |
4.1.1 样本选择 | 第77-78页 |
4.1.2 指标选取 | 第78-79页 |
4.2 数据说明 | 第79-80页 |
4.3 生态效率测算 | 第80-81页 |
4.4 生态效率的分析 | 第81-93页 |
4.4.1 全国层面分析 | 第81-82页 |
4.4.2 区域层面的分析 | 第82-83页 |
4.4.3 省级层面的分析 | 第83-85页 |
4.4.4 城市类型层面的分析 | 第85-87页 |
4.4.5 市级层面的分析 | 第87-93页 |
4.5 Malmquist指数分解与分析 | 第93-97页 |
4.6 环境效率与资源效率 | 第97-104页 |
4.6.1 环境效率与资源效率测算 | 第97-102页 |
4.6.2 环境效率与资源效率的分析 | 第102-104页 |
4.7 结论与启示 | 第104-106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五章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7-121页 |
5.1 指标选取、数据说明及模型建立 | 第107-110页 |
5.1.1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 第107-108页 |
5.1.2 模型建立 | 第108-110页 |
5.2 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110-118页 |
5.2.1 相关性检验 | 第110-112页 |
5.2.2 回归结果及检验 | 第112-113页 |
5.2.3 回归结果分析 | 第113-118页 |
5.3 结论与启示 | 第118-11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六章 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路径分析 | 第121-140页 |
6.1 科技驱动型发展路径 | 第121-123页 |
6.2 循环经济型发展路径 | 第123-125页 |
6.3 外资拉动型发展路径 | 第125-127页 |
6.4 基于产量策略的发展路径 | 第127-138页 |
6.4.1 临界产量与中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量策略 | 第127-131页 |
6.4.2 基于产量策略的发展路径分析 | 第131-13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8-14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0-144页 |
7.1 结论 | 第140-141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41-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7页 |
图表目录 | 第157-159页 |
致谢 | 第159-1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