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4-3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7页 |
1.3 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 第17-33页 |
1.3.1 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第17-26页 |
1.3.2 高标准农田建设研究进展 | 第26-30页 |
1.3.3 存在问题及研究思路提出 | 第30-33页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4-3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35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38-43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38页 |
2.1.1 耕地和耕地质量 | 第38页 |
2.1.2 高标准农田 | 第38页 |
2.1.3 高标准农田建设 | 第38页 |
2.1.4 人类福祉 | 第3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38-41页 |
2.2.1 土地生产要素理论 | 第38-39页 |
2.2.2 土壤肥力理论 | 第39页 |
2.2.3 系统工程理论 | 第39-40页 |
2.2.4 木桶理论 | 第40页 |
2.2.5 马斯洛需求理论 | 第40-41页 |
2.2.6 生态系统理论 | 第41页 |
2.2.7 人类福祉理论 | 第4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3 耕地质量概念和内涵界定 | 第43-51页 |
3.1 耕地概念和内涵辨析 | 第43-46页 |
3.2 耕地质量概念和内涵辨析 | 第46-5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4 基于生态系统级联框架的耕地综合质量辨析 | 第51-79页 |
4.1 生态系统级联框架梳理分析 | 第51-56页 |
4.2 农田生态系统级联框架分析 | 第56-61页 |
4.3 基于系统结构的耕地质量要素构成分析 | 第61-64页 |
4.4 基于人类福祉的耕地质量维度构成分析 | 第64-68页 |
4.5 基于“过程—功能—服务”的质量指标分析 | 第68-72页 |
4.6 耕地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72-77页 |
4.6.1 耕地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72页 |
4.6.2 耕地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72-7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5 耕地综合质量评价及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安排方法研究 | 第79-92页 |
5.1 耕地综合质量与高标准农田质量关系分析 | 第79-82页 |
5.2 耕地综合质量及福祉满足能力评价模型建立 | 第82-85页 |
5.3 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安排方法提出 | 第85-91页 |
5.3.1 障碍因子改造难度分析方法 | 第85-88页 |
5.3.2 耕地质量局部均质化特征分析方法 | 第88-89页 |
5.3.3 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安排方法 | 第89-9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6 耕地综合质量评价及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安排实证研究 | 第92-114页 |
6.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92-95页 |
6.1.1 曲周县自然条件 | 第92-93页 |
6.1.2 曲周县社会经济状况 | 第93-94页 |
6.1.3 曲周县土地利用状况 | 第94页 |
6.1.4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概况 | 第94-95页 |
6.2 数据来源 | 第95-98页 |
6.2.1 资料收集 | 第95-96页 |
6.2.2 实地调查采样 | 第96-98页 |
6.3 耕地综合质量评价指标选择与分级 | 第98-102页 |
6.4 耕地综合质量及福祉满足能力分析 | 第102-104页 |
6.5 障碍因素指标改造难度及潜力分析 | 第104-109页 |
6.6 区域耕地质量局部均质化特征分析 | 第109-110页 |
6.7 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安排分析 | 第110-112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7 基于耕地综合质量的高标准农田质量快速监测可行性研究 | 第114-155页 |
7.1 基于耕地综合质量的农田质量快速监测体系构建 | 第115-118页 |
7.2 利用探地雷达探测自然农田土壤土体构型试验 | 第118-131页 |
7.2.1 试验区土壤条件概况 | 第119-120页 |
7.2.2 数据采集和处理 | 第120-123页 |
7.2.3 雷达正演模拟分析 | 第123-125页 |
7.2.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125-131页 |
7.3 利用高分遥感数据探测利用条件类指标实证 | 第131-145页 |
7.3.1 数据源与预处理 | 第131-134页 |
7.3.2 多光谱监督分类 | 第134-137页 |
7.3.3 利用条件类要素分析指标计算方法 | 第137-139页 |
7.3.4 利用条件类要素质量水平分析 | 第139-145页 |
7.4 利用高分遥感数据探测土壤属性类指标实证 | 第145-154页 |
7.4.1 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反演 | 第145-149页 |
7.4.2 表层土壤质地反射光谱预测 | 第149-154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54-155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55-161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55-158页 |
8.2 创新点 | 第158页 |
8.3 不足与展望 | 第158-161页 |
8.3.1 研究不足 | 第158-159页 |
8.3.2 研究展望 | 第159-161页 |
致谢 | 第161-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9页 |
附录 | 第179-180页 |
个人简历 | 第180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80页 |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第180-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