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4-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评述 | 第17-26页 |
1.2.1 煤炭城市产业转型相关研究 | 第17-22页 |
1.2.2 煤炭城市地矿统筹相关研究 | 第22-2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5-26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1.4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 第27-2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4.2 科学问题 | 第28页 |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及初步处理 | 第28-3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1.5.2 数据来源与初步处理 | 第29-30页 |
1.6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第30-31页 |
1.6.1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1.6.2 创新点 | 第31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2 相关概念辨析与理论基础 | 第32-41页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第32-34页 |
2.1.1 煤炭城市 | 第32-33页 |
2.1.2 转型 | 第33页 |
2.1.3 地矿统筹 | 第33-3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34-40页 |
2.2.1 生命周期理论 | 第34-36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6页 |
2.2.3 资源诅咒理论 | 第36-38页 |
2.2.4 极化—扩散理论 | 第38页 |
2.2.5 行为博弈理论 | 第38-4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3 研究区概况、发展进程与SWOT分析 | 第41-61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41-44页 |
3.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第41-42页 |
3.1.2 交通条件 | 第42页 |
3.1.3 煤炭资源 | 第42-43页 |
3.1.4 生态环境 | 第43-44页 |
3.2 朔州市发展进程 | 第44-52页 |
3.2.1 人口与劳动力 | 第44-45页 |
3.2.2 经济与社会发展 | 第45-48页 |
3.2.3 煤炭产业发展 | 第48-49页 |
3.2.4 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 | 第49-50页 |
3.2.5 产业转型发展 | 第50-51页 |
3.2.6 省内发展定位 | 第51-52页 |
3.3 朔州市产业转型SWOT分析 | 第52-60页 |
3.3.1 产业转型发展优势 | 第53-54页 |
3.3.2 产业转型发展劣势 | 第54-55页 |
3.3.3 产业转型发展机遇 | 第55-56页 |
3.3.4 产业转型发展挑战 | 第56-57页 |
3.3.5 要素交叉分析 | 第57-58页 |
3.3.6 产业转型战略 | 第58-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4 朔州市产业空间结构对转型影响分析 | 第61-78页 |
4.1 研究思路 | 第61-62页 |
4.2 朔州市产业用地供给数量特征分析 | 第62-67页 |
4.2.1 产业用地供给数量变化 | 第62-65页 |
4.2.2 用地数量扩展变化特征 | 第65-67页 |
4.3 朔州市产业用地空间结构特征 | 第67-75页 |
4.3.1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方法 | 第67-68页 |
4.3.2 产业用地供给空间特征 | 第68-70页 |
4.3.3 城市空间结构效应分析 | 第70-73页 |
4.3.4 产业发展空间过程、表征、尺度 | 第73-75页 |
4.4 朔州市产业用地空间特征形成原因分析 | 第75-76页 |
4.4.1 产业极化效应 | 第75页 |
4.4.2 产业扩散效应 | 第75-76页 |
4.4.3 产业涓滴效应 | 第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5 朔州市产业人口分布对转型影响分析 | 第78-88页 |
5.1 研究思路 | 第78页 |
5.2 产业人口主因子提取 | 第78-80页 |
5.3 朔州市产业人口空间格局 | 第80-85页 |
5.3.1 非煤产业人口 | 第80-81页 |
5.3.2 机关工作人员及高学历企业管理者 | 第81-82页 |
5.3.3 低教育水平农业人口和贫困人口 | 第82-83页 |
5.3.4 煤炭产业人口 | 第83-84页 |
5.3.5 离退休人员 | 第84-85页 |
5.4 朔州市产业人口空间结构特征 | 第85-8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6 朔州市地矿统筹程度评价 | 第88-107页 |
6.1 研究思路 | 第88页 |
6.2 地矿统筹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88-98页 |
6.2.1 确定系统评价指标 | 第88-95页 |
6.2.2 指标权重确定 | 第95-96页 |
6.2.3 地—矿系统耦合度 | 第96-97页 |
6.2.4 地—矿系统综合发展度与耦合协调度 | 第97页 |
6.2.5 地—矿系统灰色关联度 | 第97-98页 |
6.3 朔州市地—矿系统发展程度、统筹程度评价结果分析 | 第98-106页 |
6.3.1 地—矿系统指标综合值评价 | 第98-101页 |
6.3.2 地—矿系统协同度评价 | 第101-104页 |
6.3.3 地—矿系统灰色关联度评价 | 第104-10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7 煤炭城市产业转型的地矿统筹实施制度设计 | 第107-124页 |
7.1 制度设计理论基础与前提假设 | 第107-108页 |
7.2 朔州市生命周期中相关主体博弈分析 | 第108-113页 |
7.2.1 利益主体 | 第108-109页 |
7.2.2 策略及博弈分析 | 第109-113页 |
7.3 政绩追求、公平追求对博弈结果的影响分析 | 第113-120页 |
7.3.1 “政绩饥渴”对于博弈均衡的影响 | 第114-118页 |
7.3.2 “公平诉求”对于博弈均衡的影响 | 第118-120页 |
7.4 地矿统筹实施制度设计 | 第120-122页 |
7.4.1 地矿统筹经济发展 | 第120-121页 |
7.4.2 地矿统筹生态环境保护 | 第121页 |
7.4.3 地矿统筹社会发展 | 第121页 |
7.4.4 地矿统筹城市建设 | 第121-122页 |
7.4.5 地矿统筹管理 | 第122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24-130页 |
8.1 结论 | 第124-127页 |
8.2 展望 | 第127-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2页 |
致谢 | 第142-144页 |
附录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