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地方工业经济论文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辽宁省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9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9页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19页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9-21页
        1.4.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4.2 研究方法第20-21页
2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第21-27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1-23页
        2.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21-22页
        2.1.2 制造业第22页
        2.1.3 产业链、价值链、产业价值链第22-23页
        2.1.4 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第23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23-26页
        2.2.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第23-24页
        2.2.2 价值链升级理论第24-26页
    2.3 本章小结第26-27页
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机理分析第27-33页
    3.1 供给侧影响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因素第27-30页
        3.1.1 最基本的供给因素:资本和劳动力第27页
        3.1.2 技术创新第27-28页
        3.1.3 生产性服务业第28页
        3.1.4 制度供给第28-29页
        3.1.5 对外开放第29页
        3.1.6 制造业规模第29-30页
    3.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作用机理第30-32页
        3.2.1 供给侧与制造业之间内在关系第30页
        3.2.2 结构性改革与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第30-31页
        3.2.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机制分析第31-32页
    3.3 本章小结第32-33页
4 辽宁省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现状与评价第33-45页
    4.1 辽宁省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第33-36页
        4.1.1 产业结构与布局第33-34页
        4.1.2 产权结构第34-35页
        4.1.3 产业效益第35-36页
    4.2 辽宁省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状况测度第36-44页
        4.2.1 测度指标体系第37页
        4.2.2 模型构建第37-38页
        4.2.3 数据来源与处理第38-42页
        4.2.4 辽宁省制造业各产业综合评价第42-44页
    4.3 本章小结第44-45页
5 供给侧影响辽宁省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因素及存在问题第45-54页
    5.1 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第45-47页
        5.1.1 模型选择及设计思路第45页
        5.1.2 指标体系设计第45-47页
    5.2 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47-49页
        5.2.1 数据来源与处理第47页
        5.2.2 变量相关性分析第47-48页
        5.2.3 模型构建第48页
        5.2.4 实验及结果分析第48-49页
    5.3 辽宁省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第49-53页
        5.3.1 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第49-50页
        5.3.2 工业总体产能过剩、尤其是重化工业第50-51页
        5.3.3 科研投入较低,技术创新体系落后第51页
        5.3.4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落后第51-52页
        5.3.5 所有制结构单一,对外开放度低第52-53页
    5.4 本章总结第53-54页
6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辽宁省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对策建议第54-59页
    6.1 要素层面的对策第54-55页
        6.1.1 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第54页
        6.1.2 加大研发投入第54-55页
        6.1.3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55页
    6.2 企业层面的对策第55-56页
        6.2.1 处置“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第55-56页
        6.2.2 推进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第56页
        6.2.3 提升外贸层次第56页
    6.3 政府层面的对策第56-58页
        6.3.1 坚持政府扶持第57页
        6.3.2 创新人才培养第57-58页
    6.4 本章总结第58-59页
结论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3-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济南L公司拓展美国市场研究
下一篇:S电梯公司定制产品外包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