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5-2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悬浮隧道的概念 | 第16-20页 |
1.2.1 悬浮隧道的组成 | 第16-17页 |
1.2.2 悬浮隧道的特点 | 第17-18页 |
1.2.3 悬浮隧道发展的历史进程 | 第18-20页 |
1.3 悬浮隧道的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1.3.1 波流荷载研究 | 第21页 |
1.3.2 地震荷载研究 | 第21-22页 |
1.3.3 结构设计研究 | 第22-23页 |
1.3.4 涡激动力研究 | 第23页 |
1.3.5 模型试验研究 | 第23-24页 |
1.3.6 发展趋势与技术瓶颈 | 第24-25页 |
1.4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25-2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1.4.3 研究目的 | 第26-28页 |
2 内波和海流联合荷载研究 | 第28-33页 |
2.1 内波概念和背景 | 第28-29页 |
2.2 海流概念和背景 | 第29-31页 |
2.3 内波和海流联合作用基本理论 | 第31-33页 |
3 内波和海流联合作用下水中悬浮隧道的动力响应 | 第33-45页 |
3.1 隧道-流体相互作用非线性振动数学物理模型 | 第33-34页 |
3.2 流场 | 第34-37页 |
3.2.1 内波流场 | 第34-35页 |
3.2.2 海流流场 | 第35-36页 |
3.2.3 联合流场 | 第36-37页 |
3.3 悬浮隧道流体作用力计算 | 第37-39页 |
3.3.1 振动微分方程 | 第37页 |
3.3.2 Morison方程 | 第37-38页 |
3.3.3 伽辽金变换 | 第38-39页 |
3.4 拟建工程实例分析 | 第39-43页 |
3.4.1 工程背景 | 第39-40页 |
3.4.2 海流作用下动力响应 | 第40-41页 |
3.4.3 内波和海流联合作用下动力响应 | 第41-43页 |
3.4.4 数值分析 | 第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4 内波和海流联合作用下水中悬浮隧道的振动控制 | 第45-58页 |
4.1 目的 | 第45页 |
4.2 控制机理 | 第45-47页 |
4.2.1 振动控制模型 | 第45-46页 |
4.2.2 控制方程理论求解 | 第46页 |
4.2.3 控制理论 | 第46-47页 |
4.3 拟建工程数值计算 | 第47-56页 |
4.3.1 振动控制后联合作用下悬浮隧道的动力响应 | 第47-55页 |
4.3.2 减振分析 | 第55-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8-61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8-59页 |
5.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59页 |
5.3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