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20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一) 校园欺凌事件数量增多且出现低龄化现象 | 第9页 |
(二) 小学校园欺凌问题对小学生造成身心双重伤害 | 第9页 |
(三) 国家重视对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专项治理 | 第9-10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一)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二)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三) 文献述评 | 第14-15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一) 校园欺凌行为 | 第15-16页 |
(二) 小学校园 | 第16页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7-20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G市五所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现状的调查分析 | 第20-35页 |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第20-21页 |
(一) 两所城镇小学的基本情况 | 第20页 |
(二) 两所乡镇小学的基本情况 | 第20-21页 |
(三) 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的基本情况 | 第21页 |
二、G市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现状调查结果 | 第21-35页 |
(一) 关于学生校园欺凌行为问题的现状 | 第22-28页 |
(二) 关于家长对于校园欺凌问题认识及态度现状 | 第28-31页 |
(三) 关于学校方面如何对待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 | 第31-32页 |
(四) 关于社会各界如何看待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 | 第32-35页 |
第三章 G市小学校园欺凌行为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5-44页 |
一、学生自身因素 | 第35-37页 |
(一) 小学生发展未成熟却渴望“长大”的心理 | 第35页 |
(二) 小学生对物质的需求达不到满足 | 第35-36页 |
(三) 小学生容易将自己封闭在过往的心理伤害中 | 第36页 |
(四) 欺凌者喜欢在“弱者”身上获取成就感 | 第36-37页 |
二、家庭因素 | 第37-39页 |
(一) 不同家庭类型和教养方式中会影响孩子的行为 | 第37-38页 |
(二) 大部分家长家庭教育责任的缺失 | 第38页 |
(三) 家长在应对校园欺凌问题时的做法不科学 | 第38-39页 |
三、学校因素 | 第39-41页 |
(一) 冷漠的师生关系容易造成学生与教师缺乏沟通 | 第39页 |
(二) 重智育轻德育现象仍然存在,安全教育形式简单化 | 第39-40页 |
(三) 忽视法制教育,校园欺凌治理仍然停留在道德层面 | 第40-41页 |
四、社会因素 | 第41-44页 |
(一) 小学生受到来自社会的压力过大 | 第41-42页 |
(二) 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小学生的思想 | 第42页 |
(三) 媒体、网络对暴力的美化及渲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G市小学校园欺凌行为问题对策 | 第44-52页 |
一、小学生自身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第44-45页 |
(一) 不主动欺负他人也不惧怕“恶势力” | 第44-45页 |
(二) 注重与外界的沟通交流 | 第45页 |
(三) 发扬传统美德减少欺凌行为 | 第45页 |
二、家庭重视小学生的品格教育 | 第45-47页 |
(一) 做好启蒙教育,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 第45-46页 |
(二) 家长言行结合,以自身行为树立榜样 | 第46-47页 |
(三) 构建和谐家庭,让孩子保持健康心态 | 第47页 |
三、重视学校教育的强化作用 | 第47-49页 |
(一) 将学校法制建设的实施落到实处 | 第47-48页 |
(二) 发挥家校合作机制的积极作用 | 第48-49页 |
(三) 营造温暖、安全的校园氛围 | 第49页 |
四、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环境 | 第49-52页 |
(一) 普及校园欺凌的相关知识,减少舆论误导 | 第49-50页 |
(二) 优化社会风气,创造良好的小学生成长氛围 | 第50页 |
(三) 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协同预防校园欺凌 | 第50-52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1 | 第58-62页 |
附录2 | 第62-63页 |
附录3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