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一)环境立法质量的重要性——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 | 第10-11页 |
(二)为什么研究民族地区的环境立法质量? | 第11-12页 |
(三)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四)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一、环境立法质量的概念、内涵以及判断标准 | 第15-27页 |
(一)环境立法质量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环境立法质量的内涵 | 第16-18页 |
1.立法项目确立机制是否健全 | 第16页 |
2.法律规范力度和可操作性 | 第16页 |
3.法律权利义务是否平衡 | 第16-17页 |
4.法律文本结构是否符合逻辑 | 第17页 |
5.法律文本语言表达是否规范 | 第17页 |
6.法律实施的保障手段是否有效 | 第17-18页 |
(三)研究民族地区环境立法质量的必要性 | 第18-20页 |
1.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巩固民族地区的生态战略地位 | 第18页 |
2.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第18-19页 |
3.有利于对民族地区现有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摸底、清点 | 第19页 |
4.有利于民族地区环境法规体系的建设 | 第19-20页 |
5.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环境立法的制度创新 | 第20页 |
(四)地方立法质量的判断标准 | 第20-27页 |
1.合宪性 | 第20-21页 |
2.合法性 | 第21-22页 |
3.科学性 | 第22-23页 |
4.民主性 | 第23页 |
5.效益性 | 第23-24页 |
6.技术性 | 第24-25页 |
7.操作性 | 第25-26页 |
8.地方性 | 第26-27页 |
二、我国地方环境立法质量的问题及原因——以广西为例 | 第27-40页 |
(一)广西环境立法现状 | 第27-30页 |
1.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 | 第27-28页 |
2.环境污染防治 | 第28-29页 |
3.生态环境保护 | 第29页 |
4.农业保护 | 第29-30页 |
5.海洋治理 | 第30页 |
(二)地方环境立法所存在的问题-以广西为例 | 第30-33页 |
1.提出立法项目时没有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 | 第30-31页 |
2.立法主体在编制立法的过程中没有发挥出有效作用 | 第31页 |
3.立法意图、理念不够明确 | 第31页 |
4.起草渠道比较单一 | 第31页 |
5.没有做好充分的协调工作 | 第31页 |
6.调研工作不够深入、全面 | 第31-32页 |
7.没有充分发挥专家专门意见作用 | 第32页 |
8.缺乏备案审查机制 | 第32-33页 |
(三)所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3-40页 |
1.立法主体观念及素质 | 第33-34页 |
2. 立法权限划分不清的原因 | 第34-35页 |
3.缺乏完整的立法程序 | 第35-38页 |
4.缺乏完善的立法听证制度 | 第38页 |
5.缺乏完善的备案监督机制 | 第38-40页 |
三.提升地方环境立法质量的立法对策 | 第40-45页 |
1.在提出和审议立法项目时要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 | 第40页 |
2.明确法规起草的意图、理念 | 第40-41页 |
3.提升立法主体素质 | 第41页 |
4.建立法案起草回避制度拓宽法案起草渠道 | 第41-42页 |
5.做好法案起草的协调工作和论证工作 | 第42-43页 |
6.扩宽社会的环境立法参与 | 第43页 |
7.提高起草者的专家构成比例 | 第43-44页 |
8.完善备案审查制度 | 第44-45页 |
结束语 | 第45-46页 |
注释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