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词表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7-18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1.3 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1-29页 |
2.1 多环芳烃概述 | 第21页 |
2.2 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来源 | 第21-24页 |
2.3 环境中多环芳烃的迁移 | 第24-26页 |
2.3.1 大气中多环芳烃 | 第24-25页 |
2.3.2 水体中多环芳烃 | 第25页 |
2.3.3 土壤中PAHs | 第25页 |
2.3.4 人体中PAHs | 第25-26页 |
2.4 多环芳烃在环境中的研究现状 | 第26-29页 |
2.4.1 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研究 | 第26-27页 |
2.4.2 土壤中PAHs的研究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分析方法 | 第29-39页 |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9-30页 |
3.1.1 实验用品 | 第29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29-30页 |
3.2 样品的采集 | 第30-33页 |
3.2.1 采样布点 | 第30-32页 |
3.2.2 大气颗粒物样品的采集 | 第32-33页 |
3.2.3 土壤样品的采集 | 第33页 |
3.3 样品的提取 | 第33页 |
3.4 样品的净化 | 第33-34页 |
3.4.1 凝胶渗透色谱净化 | 第33-34页 |
3.4.2 固相萃取净化 | 第34页 |
3.5 样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 第34-36页 |
3.5.1 定性分析 | 第34-35页 |
3.5.2 定量分析 | 第35-36页 |
3.6 方法回收率实验 | 第36-37页 |
3.7 全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 第37页 |
3.8 数据分析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昆明市区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研究 | 第39-45页 |
4.1 昆明市区大气颗粒物污染水平 | 第39-41页 |
4.1.1 大气总悬浮颗粒物质量浓度 | 第39-40页 |
4.1.2 大气PM_(2.5)质量浓度 | 第40-41页 |
4.2 昆明市区大气颗粒物分布特征 | 第41页 |
4.3 昆明市区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与其他城市比较 | 第41-42页 |
4.4 相关性分析 | 第42页 |
4.5 小结 | 第42-45页 |
第五章 昆明市区大气颗粒物和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研究 | 第45-65页 |
5.1 多环芳烃污染水平 | 第45-52页 |
5.1.1 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浓度 | 第45-46页 |
5.1.2 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含量 | 第46-50页 |
5.1.3 相关性分析 | 第50-52页 |
5.2 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 | 第52-53页 |
5.2.1 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 | 第52页 |
5.2.2 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 | 第52-53页 |
5.3 多环芳烃的组成特征 | 第53-55页 |
5.3.1 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组成特征 | 第53-54页 |
5.3.2 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组成特征 | 第54-55页 |
5.4 多环芳烃的来源解析 | 第55-60页 |
5.4.1 特征比值法 | 第55-58页 |
5.4.2 主成分分析法 | 第58-60页 |
5.5 风险评估 | 第60-65页 |
5.5.1 毒性当量因子评价法 | 第60-61页 |
5.5.2 终生致癌风险计算 | 第61-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9页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1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及奖励目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