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矿区复杂破碎围岩及矿柱稳定性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破碎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矿柱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3 研究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既有研究的不足 | 第18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整合矿区岩体质量调查与评价 | 第21-30页 |
2.1 整合矿区简介 | 第21-22页 |
2.2 矿山地质、岩层、构造及水文条件 | 第22-24页 |
2.2.1 地质 | 第22页 |
2.2.2 岩层 | 第22-23页 |
2.2.3 构造 | 第23页 |
2.2.4 水文条件 | 第23-24页 |
2.3 矿山开采技术条件 | 第24页 |
2.4 岩体节理裂隙调查 | 第24-25页 |
2.5 工程岩体质量评价 | 第25-28页 |
2.5.1 评价方法 | 第25-26页 |
2.5.2 分级评价结果 | 第26-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临近采空区破碎板裂围岩巷道失稳分析 | 第30-46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破碎岩体巷道失稳情况现场调查 | 第30-33页 |
3.3 破碎板裂围岩巷道失稳特征分析 | 第33-34页 |
3.4 破碎板裂围岩失稳力学分析 | 第34-36页 |
3.5 巷道围岩安全系数的计算 | 第36-37页 |
3.6 数值模型的构建 | 第37-39页 |
3.6.1 对象选取 | 第37页 |
3.6.2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的选取 | 第37-38页 |
3.6.3 数值模型构建 | 第38-39页 |
3.7 数值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第39-44页 |
3.7.1 采空区周边围岩空间应力分布规律 | 第39-44页 |
3.7.2 巷道垂直应力变化规律 | 第44页 |
3.8 巷道稳定性分析 | 第44-45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破碎板裂围岩巷道安全系数预测模型 | 第46-54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影响要素选取与敏感性分析 | 第46-48页 |
4.2.1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47页 |
4.2.2 影响要素选取 | 第47页 |
4.2.3 正交极差分析理论 | 第47页 |
4.2.4 正交试验设计 | 第47-48页 |
4.2.5 影响要素敏感性分析 | 第48页 |
4.3 安全系数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48-52页 |
4.3.1 多元非线性回归原理 | 第48-49页 |
4.3.2 单要素与安全系数的关系 | 第49-51页 |
4.3.3 多要素与安全系数的关系 | 第51-52页 |
4.4 模型验证分析 | 第52页 |
4.5 巷道空间布设位置的确定 | 第52-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矿柱渐进失稳演变规律研究 | 第54-65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基于动态强度折减法矿柱渐进失稳分析方法 | 第54-57页 |
5.2.1 破损单元力学参数折减计算 | 第54页 |
5.2.2 平面模型单元屈服接近度指标Y计算 | 第54-56页 |
5.2.3 计算步骤 | 第56-57页 |
5.2.4 失稳判据 | 第57页 |
5.3 工程应用 | 第57-64页 |
5.3.1 工程概况 | 第57页 |
5.3.2 模型构建 | 第57-58页 |
5.3.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8-63页 |
5.3.4 现场分析验证 | 第63-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外部荷载作用下矿柱稳定性分析 | 第65-74页 |
6.1 引言 | 第65页 |
6.2 矿柱力学模型分析 | 第65-69页 |
6.2.1 覆岩对矿柱稳定性的影响 | 第65-66页 |
6.2.2 崩落体对矿柱稳定性的影响 | 第66-67页 |
6.2.3 爆破震动对矿柱稳定性的影响 | 第67-69页 |
6.2.4 综合作用对矿柱稳定性的影响 | 第69页 |
6.3 矿柱安全系数的计算 | 第69页 |
6.4 工程应用 | 第69-73页 |
6.4.1 工程概况 | 第69-70页 |
6.4.2 矿柱应力分布规律 | 第70-71页 |
6.4.3 矿柱合理几何尺寸的确定 | 第71-7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附件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