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虚拟世界的意见集合--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引言第7-8页
1 绪论第8-22页
   ·研究背景第8页
     ·全新的民意表达平台第8页
     ·新的社会舆论源头第8页
   ·引导网络舆情的必要性和方法第8-10页
     ·引导网络舆情的必要性第8-9页
     ·引导网络舆情的方法第9-10页
   ·文献综述第10-17页
     ·什么是“舆论”第10-16页
     ·什么是“舆情”第16-17页
     ·“舆论”与“舆情”的区别和联系第17页
   ·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第17-19页
     ·文献数量第17-18页
     ·研究角度第18-19页
     ·研究机构的建立第19页
   ·本文基本概念的界定第19-20页
   ·本文的研究设计第20-22页
     ·本文的基本思路和目标第20页
     ·本文的基本框架第20-22页
2 网络舆情分析第22-61页
   ·网络舆情的表现方式分析第22-28页
     ·网络舆情的载体分析第22-25页
     ·网络舆情的符号分析第25-28页
   ·网络舆情的指向分析第28-30页
   ·网络舆情积极作用第30-41页
     ·网络的力量第30-33页
     ·网络舆情促成协商民主氛围第33-36页
     ·网络舆情设置政府议程第36-39页
     ·网络舆情监督社会行为,释放社会压力第39-41页
   ·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第41-50页
     ·虚假言论横行,盲目跟风起哄第42-44页
     ·行为模式极端,非理性倾向明显第44-47页
     ·网络暴力频发,影响社会秩序第47-50页
     ·低俗、下流等其他非理性表达泛滥第50页
   ·网络舆情成因分析第50-61页
     ·网络技术的发展是基础第50-54页
     ·公众的表达欲望是诱因第54-56页
     ·当前国内外社会环境是土壤第56-57页
     ·浏览的持续性和回帖的变化性是关键第57-61页
3 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第61-71页
   ·国外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的启示第61-62页
   ·内外结合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第62-71页
     ·网络舆情内部引导机制第63-65页
     ·网络舆情外部引导机制第65-71页
4 结论第71-75页
   ·研究结论第71-73页
     ·网络舆情的表现方式第71页
     ·网络舆情指向第71页
     ·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第71-72页
     ·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第72页
     ·网络舆情的成因第72-73页
     ·网络舆情内外结合的引导机制第73页
   ·本文的创新第73-74页
   ·本文的不足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致谢第78-79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虚拟社区中的人际互动研究--以天涯社区为例
下一篇:网络口碑传播对企业形象影响的研究--以新媒介事件“丰田汉兰达爬坡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