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导论 | 第12-23页 |
| (一) 研究缘由 | 第12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 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 2. 实践意义 | 第13-15页 |
| (三) 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 1. 关于自我表露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2. 关于高校辅导员自我表露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3. 高校辅导员自我表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四)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21-22页 |
| 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2. 研究创新点 | 第21-22页 |
| (五)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1. 文献分析法 | 第22页 |
| 2. 半结构式访谈法 | 第22页 |
| 3. 案例分析法 | 第22页 |
| 4. 比较研究法 | 第22-23页 |
| 一、高校辅导员自我表露概述 | 第23-27页 |
| (一) 高校辅导员自我表露的含义 | 第23页 |
| (二) 高校辅导员自我表露的分类 | 第23-25页 |
| 1. 叙述性与评论性自我表露 | 第23-24页 |
| 2. 应用性与情感性自我表露 | 第24页 |
| 3. 积极与消极自我表露 | 第24页 |
| 4. 线下与线上自我表露 | 第24-25页 |
| (三) 高校辅导员自我表露的特点 | 第25-27页 |
| 1. 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 第25页 |
| 2. 引导性与渗透性的统一 | 第25-26页 |
| 3. 组织性与正面性的统一 | 第26-27页 |
| 二、高校辅导员自我表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必要性 | 第27-32页 |
| (一) 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全面发展 | 第27-28页 |
| 1. 唤醒辅导员自我意识,提高教育者工作能力 | 第27页 |
| 2. 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 第27-28页 |
| (二) 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 | 第28-29页 |
| 1. 促进线下双向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形成 | 第28-29页 |
| 2. 创新线上“微表露”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 第29页 |
| (三) 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 | 第29-30页 |
| 1. 增强师生间同感与共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性 | 第29-30页 |
| 2. 真正“寓教于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 | 第30页 |
| (四) 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力 | 第30-32页 |
| 1. 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 第30-31页 |
| 2. 拉近师生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 第31-32页 |
| 三、高校辅导员自我表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现状 | 第32-38页 |
| (一) 调查对象与方法 | 第32页 |
| 1. 调查对象 | 第32页 |
| 2. 调查方法 | 第32页 |
| (二) 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32-38页 |
| 1. 高校辅导员自我表露情况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32-35页 |
| 2. 大学生对辅导员自我表露情况反馈结果及分析 | 第35-38页 |
| 四、制约高校辅导员自我表露有效发挥的因素 | 第38-41页 |
| (一) “师道尊严”传统教育文化的影响 | 第38页 |
|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的制约 | 第38-39页 |
| (三) 辅导员自身综合素养不高 | 第39-40页 |
| (四) 学生自主性强且受教意识薄弱 | 第40-41页 |
| 五、高校辅导员自我表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运用的对策 | 第41-49页 |
| (一) 社会—加强传统教育文化的与时俱进 | 第41-42页 |
| 1. 营造宽松平等的教育文化氛围 | 第41页 |
| 2. 发挥大众传媒对优秀教育文化的舆论引导 | 第41-42页 |
| 3. 加强国家间优秀教育文化交流 | 第42页 |
| (二) 学校—创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环境 | 第42-44页 |
| 1. 运用交叉学科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 第42-43页 |
| 2. 加强在职辅导员与职前辅导员自我表露学习培训 | 第43页 |
| 3. 完善高校多媒体设备,丰富辅导员自我表露渠道 | 第43-44页 |
| (三) 教育主体—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 | 第44-46页 |
| 1. 提高辅导员多学科知识智慧储备 | 第44页 |
| 2. 辅导员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 第44-45页 |
| 3. 把握自我表露的时机、内容与度 | 第45-46页 |
| (四) 教育客体—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 | 第46-49页 |
| 1.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主动性 | 第46页 |
| 2. 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 | 第46-47页 |
| 3. 以实践为导向做到知行统一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附录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