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政府审计思想探析
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0.引言 | 第14-21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9页 |
·基本框架 | 第19-20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20-21页 |
1. 政府审计涵义及其政府审计的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政府审计涵义 | 第21-23页 |
·政府审计定义 | 第21-22页 |
·注册会计师审计与政府审计的区别 | 第22-23页 |
·对政府审计思想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第23-24页 |
·制度变迁理论 | 第24-26页 |
2. 民国政府审计的历史背景 | 第26-35页 |
·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会计教育 | 第26-30页 |
·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 | 第26-27页 |
·中华民国时期的经济 | 第27-29页 |
·清末民初的会计教育 | 第29-30页 |
·中华民国时期的政府审计 | 第30-35页 |
·北京政府时期的政府审计 | 第30-32页 |
·国民政府时期的政府审计 | 第32-35页 |
3. 民国政府审计分类思想 | 第35-46页 |
·按审计方式分类 | 第35-39页 |
·驻在审计 | 第35-37页 |
·巡回审计 | 第37页 |
·委托审计 | 第37-38页 |
·送达审计 | 第38-39页 |
·按审计范围分类 | 第39-42页 |
·详细审计 | 第39-40页 |
·资产负债表审计 | 第40-41页 |
·特种审计 | 第41-42页 |
·按审计次数标准分类 | 第42-44页 |
·期末审计 | 第42-43页 |
·继续审计 | 第43页 |
·临时审计 | 第43-44页 |
·政府审计分类思想的启示 | 第44-46页 |
·正确划分和研究政府审计分类思想的意义 | 第44页 |
·不同审计类型应相互结合 | 第44-45页 |
·不同审计方法应交互使用 | 第45-46页 |
4. 民国政府审计程序思想 | 第46-55页 |
·事前审计部分 | 第46-48页 |
·政府事前审计规范 | 第46-47页 |
·政府事前审计程序及改进 | 第47-48页 |
·事后审计部分 | 第48-51页 |
·政府事后审计规范 | 第48-49页 |
·政府事后审计程序及改进 | 第49-51页 |
·稽察部分 | 第51-52页 |
·稽察规范 | 第51页 |
·稽察程序及改进 | 第51-52页 |
·民国政府审计程序思想的启示 | 第52-55页 |
·提高对审计程序重要性的认识 | 第52页 |
·加强对审计工作过程的认识 | 第52-53页 |
·制定一般标准程序的必要性 | 第53-55页 |
5. 民国政府审计立法思想 | 第55-69页 |
·以事前审计、事后审计和稽察为框架的审计立法体系 | 第55-57页 |
·事前审计相关规定 | 第55页 |
·事后审计相关规定 | 第55-56页 |
·稽察相关规定 | 第56-57页 |
·监审合一的审计立法体系 | 第57-60页 |
·审计立法在机构设置上体现监审合一 | 第57-58页 |
·审计立法在分掌事务上体现监审合一 | 第58-59页 |
·审计立法在权利行使的配合上体现监审合一 | 第59-60页 |
·以立法形式规定审计职权、人员任职和审计会议 | 第60-66页 |
·以立法形式强化审计职权 | 第60-63页 |
·严格审计人员任职资格 | 第63-65页 |
·法中有关审计会议的规定 | 第65-66页 |
·政府审计立法思想的启示 | 第66-69页 |
·保证审计职权的有效行使 | 第66-67页 |
·对民国时期审计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 第67页 |
·保证政府审计的独立、客观和公正 | 第67-69页 |
6. 结语 | 第69-75页 |
·民国政府审计思想的特点 | 第69-72页 |
·学习西方,结合国情,重视历史传统 | 第69-70页 |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第70页 |
·重视政府审计的独立性 | 第70-71页 |
·体现了民主法治的理论 | 第71-72页 |
·民国政府审计思想发展的启示 | 第72-75页 |
·学习外国先进思想应符合中国国情 | 第72-73页 |
·重视实践性和操作性 | 第73页 |
·强化审计的独立性 | 第73-74页 |
·建立健全政府审计立法体系框架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后记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