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试验论文--参数测定的仪器及技术论文

一种受医学检测启发的汽车机油消耗量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5页
        1.1.1 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第12-13页
        1.1.2 机油的重要作用第13页
        1.1.3 汽车发动机机油消耗原因分析第13-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9页
        1.2.1 汽油添加剂的发展第16-17页
        1.2.2 机油添加剂的发展第17-19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第19-22页
        1.3.1 研究思想第19页
        1.3.2 研究内容第19-22页
第2章 Au纳米粒子作为汽油“标记物”的研究第22-36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研究思路和实验机油的确定第22-28页
        2.2.1 研究思路第22-23页
        2.2.2 实验机油的筛选第23-28页
    2.3 Au纳米粒子的合成及萃取第28-34页
        2.3.1 Au纳米球的合成第28-30页
        2.3.2 Au纳米棒的合成第30-31页
        2.3.3 亲油性Au纳米粒子的合成第31-32页
        2.3.4 Au纳米粒子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2-33页
        2.3.5 Au纳米粒子的富集萃取第33-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3章 Fe离子作为“标记物”的研究第36-56页
    3.1 引言第36页
    3.2 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简介第36-38页
        3.2.1 Fe_3O_4纳米粒子的特征第36-37页
        3.2.2 Fe_3O_4纳米粒子的合成第37-38页
    3.3 Fe_3O_4作为汽油“标记物”的研究第38-40页
        3.3.1 铁饱和乙醇汽油的配制第38-39页
        3.3.2 利用铁饱和乙醇汽油的实车实验研究第39-40页
    3.4 Fe离子标准曲线的绘制第40-44页
        3.4.1 紫外吸光度随Fe离子浓度(pH=7)的变化规律第40-41页
        3.4.2 紫外吸光度随Fe离子浓度(pH<7)的变化规律第41页
        3.4.3 不同酸性体系下Fe离子标准曲线的绘制第41-44页
    3.5 Fe离子作为机油“标记物”的研究第44-51页
        3.5.1 Fe离子的富集萃取第44-45页
        3.5.2 Fe离子乙醇机油的配制第45-46页
        3.5.3 利用铁饱和乙醇机油的实车实验研究第46-49页
        3.5.4 便携式Fe离子检测仪FE-1简介第49-51页
    3.6 二茂铁作为机油“标记物”的研究第51-54页
        3.6.1 二茂铁的性质和应用第51页
        3.6.2 二茂铁的机油溶解度测试第51-52页
        3.6.3 二茂铁的热稳定性测试第52-54页
    3.7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4章 汽车机油消耗量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和优化第56-80页
    4.1 引言第56-57页
    4.2 汽车机油消耗量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第57-69页
        4.2.1 机油体积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第57-63页
        4.2.2 汽车实测机油消耗量与铁离子浓度标准曲线的绘制第63-64页
        4.2.3 汽车机油消耗量快速检测方法的稳定性测试第64-68页
        4.2.4 汽车机油消耗量快速检测方法的标准化流程第68-69页
    4.3 汽车机油消耗量快速检测方法的优化第69-78页
        4.3.1 试验优化方案的设计第69-72页
        4.3.2 参数优化实验结果分析第72-78页
    4.4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5章 汽车尾气收集装置和发动机台架的设计第80-88页
    5.1 引言第80页
    5.2 多级筛网式汽车尾气收集装置的设计第80-83页
    5.3 汽车发动机性能与耐久试验台架的设计与搭建第83-85页
        5.3.1 汽车发动机性能与耐久试验台架的设计结构第84-85页
        5.3.2 汽车发动机性能与耐久试验台架的设计功能第85页
        5.3.3 汽车发动机性能与耐久试验台架的建设阶段第85页
    5.4 本章小结第85-88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88-90页
    6.1 结论第88-89页
    6.2 展望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6页
导师及作者简介第96-9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成果及参与项目第98-100页
致谢第100-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汽油掺正丁醇对直喷发动机微粒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
下一篇:汽车多孔声学包装材料非光滑表面耦合仿生吸声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