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2-23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18-19页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页 |
1.4.2 研究的不足 | 第18-19页 |
1.5 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现状 | 第19-23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2.1.1 供给侧改革 | 第23页 |
2.1.2 失能老人 | 第23-24页 |
2.1.3 长期照护 | 第24页 |
2.1.4 政府责任 | 第24-25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2.2.1 供给与需求理论 | 第25-26页 |
2.2.2 政府职能理论 | 第26页 |
2.2.3 福利多元主义 | 第26-28页 |
第3章 南宁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现状分析 | 第28-44页 |
3.1 南宁市失能老人现状 | 第28-33页 |
3.1.1 南宁市基本情况 | 第28页 |
3.1.2 数据的收集 | 第28页 |
3.1.3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28-33页 |
3.2 南宁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需求分析 | 第33-36页 |
3.2.1 照护服务内容需求 | 第33-34页 |
3.2.2 长期照护方式偏好 | 第34-35页 |
3.2.3 照护服务人员选择 | 第35-36页 |
3.3 南宁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供给状况 | 第36-39页 |
3.3.1 制度供给状况 | 第36-37页 |
3.3.2 总体供给现状 | 第37-38页 |
3.3.3 服务内容供给 | 第38-39页 |
3.4 南宁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供需失衡 | 第39-44页 |
3.4.1 长期照护服务机构有效供给不足 | 第39页 |
3.4.2 照护服务需求与供给内容不匹配 | 第39-40页 |
3.4.3 专业护理人才后备队伍严重不足 | 第40-41页 |
3.4.4 老人收入与照护服务收费不平衡 | 第41-44页 |
第4章 南宁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中政府责任履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4-49页 |
4.1 南宁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中政府责任履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44-47页 |
4.1.1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制度保障不完善 | 第44页 |
4.1.2 市场力量参与照护服务政府缺乏积极引导 | 第44-45页 |
4.1.3 发展长期照护服务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不足 | 第45-47页 |
4.1.4 政府对长期照护服务机构监督管不到位 | 第47页 |
4.2 南宁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政府责任履行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7-49页 |
4.2.1 整体照护服务制度缺失 | 第47页 |
4.2.2 政府职能定位不清 | 第47-48页 |
4.2.3 照护机构发展不充分 | 第48页 |
4.2.4 服务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 第48-49页 |
第5章 强化政府在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中的责任 | 第49-55页 |
5.1 完善长期照护制度供给 | 第49-51页 |
5.1.1 建立健全长期照护法律法规制度 | 第49页 |
5.1.2 探索符合国情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 第49-50页 |
5.1.3 完善长期照护服务财政补贴制度 | 第50页 |
5.1.4 构建长期照护评估监督机制 | 第50-51页 |
5.2 加强照护支持体系建设 | 第51-53页 |
5.2.1 鼓励发展多层次的养老照护机构 | 第51页 |
5.2.2 加强建设长期照护服务管理体系 | 第51-52页 |
5.2.3 创新多样化的长期照护服务项目 | 第52页 |
5.2.4 培育专业化的长期照护服务队伍 | 第52-53页 |
5.3 创新照护服务模式 | 第53-55页 |
5.3.1 培育多元化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 第53-54页 |
5.3.2 建立“四位一体”的长期照护模式 | 第54页 |
5.3.3 协同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