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30页 |
1.1 方格星虫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1.1.1 方格星虫生物学研究 | 第10-11页 |
1.1.2 方格星虫系统进化研究 | 第11页 |
1.1.3 方格星虫药用价值研究 | 第11-12页 |
1.1.4 方格星虫凝血级联与免疫学研究 | 第12-13页 |
1.2 补体及凝血级联系统研究现状 | 第13-22页 |
1.2.1 凝血级联系统研究概况 | 第13-18页 |
1.2.2 补体系统研究概述 | 第18-22页 |
1.3 α-2巨球蛋白(α2M)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1.3.1 α-2巨球蛋白(α2M)的分子结构 | 第23页 |
1.3.2 α-2巨球蛋白(α2M)的作用机制 | 第23-24页 |
1.3.3 α-2巨球蛋白(α2M)的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4 CPAMD8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7-28页 |
1.6 研究方案 | 第28-30页 |
第2章 方格星虫补体及凝血级联系统转录组学研究 | 第30-60页 |
2.1 材料与试剂 | 第30-31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0页 |
2.1.3 试剂和药品 | 第30-3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1-35页 |
2.2.1 血栓凝块处理方格星虫 | 第31页 |
2.2.2 方格星虫RNA提取 | 第31-32页 |
2.2.3 方格星虫的总RNA纯度分析 | 第32-33页 |
2.2.4 方格星虫cDNA合成 | 第33页 |
2.2.5 实时定量荧光PCR | 第33-3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5-58页 |
2.3.1 方格星虫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 第35-55页 |
2.3.2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 | 第55-58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58-60页 |
第3章 A2M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 第60-74页 |
3.1 材料与试剂 | 第60-61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60页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0-61页 |
3.1.3 试剂和药品 | 第6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61-67页 |
3.2.1 方格星虫RNA的提取 | 第61页 |
3.2.2 方格星虫的总RNA纯度分析 | 第61-62页 |
3.2.3 方格星虫A2M基因5’端克隆 | 第62-66页 |
3.2.4 方格星虫A2M基因cDNA序列分析 | 第66-67页 |
3.2.5 A2M基因在方格星虫各组织的表达情况分析 | 第6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67-72页 |
3.3.1 方格星虫A2M基因克隆 | 第67-68页 |
3.3.2 A2M基因基本特征 | 第68-71页 |
3.3.3 A2M基因在方格星虫中各组织的表达情况 | 第71-72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72-74页 |
第4章 CPAMD8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 第74-84页 |
4.1 材料与试剂 | 第74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74页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4页 |
4.1.3 试剂和药品 | 第74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74-75页 |
4.2.1 方格星虫RNA的提取 | 第74页 |
4.2.2 方格星虫总RNA纯度分析 | 第74页 |
4.2.3 方格星虫CPAMD8基因5’端克隆 | 第74-75页 |
4.2.4 方格星虫CPAMD8基因cDNA序列分析 | 第7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75-82页 |
4.3.1 基因克隆 | 第75-77页 |
4.3.2 CPAMD8基因的基本特征 | 第77-81页 |
4.3.3 CPAMD8基因在方格星虫各组织的表达情况 | 第81-82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82-84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附录A | 第96-98页 |
个人简历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