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一、冒名抵押的基本内涵与相关问题 | 第11-14页 |
| (一)冒名抵押的基本内涵 | 第11-12页 |
| (二)冒名抵押涉及的争议问题 | 第12-14页 |
| 二、冒名抵押不动产是否善意取得的不同学说 | 第14-21页 |
| (一)否定观点 | 第14-16页 |
| 1.不动产登记公信力只基于“登记簿”内容 | 第14-15页 |
| 2.冒名抵押形成的外部表象为权利主体的外观 | 第15页 |
| 3.原权利人在风险防范方面不具优势 | 第15-16页 |
| (二)肯定观点 | 第16-17页 |
| 1.公示公信原则是不动产冒名抵押适用善意取得的理论基础 | 第16页 |
| 2.保护善意第三人信赖利益的需要 | 第16-17页 |
| 3.我国法律没有排除冒名抵押行为适用善意取得 | 第17页 |
| (三)不动产善意取得适用于冒名抵押情形 | 第17-21页 |
| 1.冒名抵押人的权利外观符合公示公信原则 | 第17-19页 |
| 2.善意第三人在防范风险方面不具优势 | 第19-21页 |
| 三、冒名抵押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 第21-26页 |
| (一)冒名抵押属于无权处分的范畴 | 第21-22页 |
| (二)第三人善意的判断标准 | 第22-23页 |
| (三)第三人需支付“价款” | 第23-25页 |
| (四)己完成抵押登记 | 第25-26页 |
| 四、不动产善意取得中原权利人的权益救济 | 第26-29页 |
| (一)原权利人与善意第三人利益冲突 | 第26-27页 |
| (二)冒名抵押中原权利人的权益救济途径 | 第27-29页 |
| 1.以冒名抵押人为对象的权益救济 | 第27页 |
| 2.以不动产登记机关为对象的权益救济 | 第27-29页 |
| 结语 | 第29-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 致谢 | 第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