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初任教师PCK发展的个案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10-12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一) 国外关于教师PCK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二) 国内关于教师PCK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三)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17-18页 |
三、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2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五、研究设计 | 第22-26页 |
(一)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22-23页 |
(二) 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第23-26页 |
第二章 S教师PCK的习得和发展 | 第26-34页 |
一、S教师在大学阶段PCK的习得 | 第26-28页 |
(一) 交叉学科学习经历 | 第26-27页 |
(二) 支教经历重要影响 | 第27-28页 |
二、S教师入职后PCK的发展 | 第28-32页 |
(一) 面临职初备课的困惑 | 第28-29页 |
(二) 紧扣语文教材的内容 | 第29-30页 |
(三) 鼓励学生主体的参与 | 第30页 |
(四) 应对教学中突发事件 | 第30-32页 |
(五) 发挥“心理咨询师”的作用 | 第32页 |
三、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Z教师PCK的习得和发展 | 第34-44页 |
一、Z教师在大学阶段PCK的习得 | 第34-36页 |
(一) 大学课程的学习 | 第34-35页 |
(二) 考研经历的收获 | 第35页 |
(三) 微格教学的体会 | 第35-36页 |
二、Z教师入职后PCK的发展 | 第36-42页 |
(一) 注重教学目标的实现 | 第36-37页 |
(二)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 第37-38页 |
(三) 发展语文教学法知识 | 第38-40页 |
(四) 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 | 第40-41页 |
(五) 练习反馈中增加对学生的认识 | 第41-42页 |
三、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X教师PCK的习得和发展 | 第44-52页 |
一、X教师在大学阶段PCK的习得 | 第44-46页 |
(一) 本科开设课程 | 第44-45页 |
(二) 优质课的感悟 | 第45-46页 |
二、X教师入职后PCK的发展 | 第46-50页 |
(一) 丰富语文教学知识 | 第46页 |
(二) 开发语文教学资源 | 第46-47页 |
(三) 丰富教学技术知识 | 第47-48页 |
(四)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 第48-49页 |
(五) 课前演讲加深对学生的了解 | 第49-50页 |
三、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影响高中语文初任教师PCK发展的因素 | 第52-60页 |
一、大学阶段学习 | 第52-53页 |
(一) 相关课程的学习 | 第52-53页 |
(二) 教学实践的体悟 | 第53页 |
二、职前教师培训 | 第53-54页 |
三、入职后听评课 | 第54-56页 |
四、同事间的交流 | 第56-57页 |
五、教师自我反思 | 第57-60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60-68页 |
一、结论 | 第60-62页 |
(一) 语文学科内容知识 | 第60页 |
(二) 语文课程与教材知识 | 第60-61页 |
(三) 语文教学法知识 | 第61页 |
(四) 语文教学情境知识 | 第61页 |
(五) 学生的知识 | 第61-62页 |
二、建议 | 第62-68页 |
(一) 重视师范生的教学实践 | 第62-63页 |
(二) 注重教育类课程与实际教学的联系 | 第63-64页 |
(三) 加强语文初任教师的教学反思 | 第64-65页 |
(四) 营造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氛围 | 第65-68页 |
结语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