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8Co0.15Al0.05O2的合成及其改性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6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第12-15页
        1.2.1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第13-15页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概述第15-22页
        1.3.1 钴系正极材料第15-17页
        1.3.2 镍系正极材料第17-18页
        1.3.3 锰系正极材料第18-21页
        1.3.4 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第21-22页
    1.4 富镍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第22-24页
        1.4.1 富镍正极材料LiNi_(1-x)Co_xO_2的结构研究进展第22-23页
        1.4.2 富镍正极材料LiNi_(1-x)Co_xO_2掺杂的研究进展第23-24页
        1.4.3 富镍正极材料LiNi_(1-x)M_xO_2的包覆研究进展第24页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第24-26页
        1.5.1 课题的研究内容第24-25页
        1.5.2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25-26页
第二章 实验内容与测试方法第26-32页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第26-27页
    2.2 材料的合成第27-28页
    2.3 锂离子电池的装配第28-29页
    2.4 材料的性能表征第29-32页
        2.4.1 透射电镜分析第29-30页
        2.4.2 材料表面元素价态表征(XPS)第30页
        2.4.3 成分分析(ICP-AES)第30页
        2.4.4 电化学阻抗测试(EIS)第30-32页
第三章 共沉淀法合成Ni_(0.8)Co_(0.15)Al_(0.05)(OH)_2的热力学分析第32-42页
    3.1 形成球形前驱体Ni_(0.8)Co_(0.15)Al_(0.05)(OH)_2的理论分析第32页
    3.2 Ni_(0.8)Co_(0.15)Al_(0.05)(OH)_2合成的热力学计算原理第32-34页
    3.3 热力学分析结果与讨论第34-37页
    3.4 实验及结果第37-40页
    3.5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四章 Ni_(0.8)Co_(0.15)Al_(0.05)(OH)_2正极材料高温烧结工艺研究第42-56页
    4.1 引言第42页
    4.2 实验部分第42-43页
    4.3 烧结温度对材料的影响第43-50页
        4.3.1 烧结温度对材料结构的影响第43-46页
        4.3.2 烧结温度对材料形貌及粒度分布的影响第46-48页
        4.3.3 烧结温度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48-50页
    4.4 烧结气氛对材料的影响第50-55页
        4.4.1 烧结气氛对材料结构的影响第50-52页
        4.4.2 烧结气氛对材料表面价态的分析第52-53页
        4.4.3 烧结气氛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53-55页
    4.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LiNi_(0.8)Co_(0.05)Al_(0.05)O_2的包覆改性研究第56-72页
    5.1 前言第56页
    5.2 LiNi_(0.8)Co_(0.05)Al_(0.05)O_2的包覆AlF_3的研究第56-63页
        5.2.1 验证AlF_3包覆层的存在第56-58页
        5.2.2 AlF_3包覆量对LiNi_(0.8)Co_(0.05)Al_(0.05)O_2结构的影响第58-60页
        5.2.3 包覆AlF_3样品形貌的分析(SEM/TEM)第60-61页
        5.2.4 包覆AlF_3样品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61-63页
    5.3 LiNi_(0.8)Co_(0.05)Al_(0.05)O_2的包覆AlPO_4的研究第63-70页
        5.3.1 验证AlPO_4包覆层的存在第63-64页
        5.3.2 AlPO_4包覆量对LiNi_(0.8)Co_(0.05)Al_(0.05)O_2结构的影响第64-66页
        5.3.3 包覆AlPO_4样品形貌的分析(SEM/TEM)第66-67页
        5.3.4 包覆AlPO_4样品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67-69页
        5.3.5 不同AlPO_4包覆量的电化学阻抗研究第69-70页
    5.4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6.1 结论第72-73页
    6.2 展望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9页
致谢第79-80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下一篇:半直驱风力发电机行星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