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三、写作思路 | 第15-17页 |
上篇 万忸于——于氏家族概况 | 第17-47页 |
第一节 万忸于之得名 | 第17-24页 |
一、姓氏源出 | 第17-21页 |
二、姓氏混用 | 第21-24页 |
第二节 平城时代及之前的万忸于氏 | 第24-29页 |
一、万忸于氏归附拓跋氏的时间 | 第25-26页 |
二、迁都平城的时间 | 第26-27页 |
三、平城时代及之前万忸于氏的世系人物 | 第27-29页 |
第三节 “太和改姓”与河洛于氏 | 第29-34页 |
第四节 北朝后期至隋的于氏家族 | 第34-47页 |
一、北朝后期的于氏家族 | 第34-37页 |
二、杨隋代周与于氏家族 | 第37-47页 |
下篇 种族、姓氏与地域——于氏家族演进相关问题考述 | 第47-79页 |
第一节 种族、姓氏、地域及身份界定 | 第47-61页 |
一、种族 | 第47-53页 |
二、姓氏 | 第53-54页 |
三、地域 | 第54-55页 |
四、身份界定 | 第55-61页 |
第二节 试论于氏家族中所谓“主脉旁支”问题 | 第61-79页 |
一、道武帝时期 | 第61-62页 |
二、明元帝时期 | 第62-63页 |
三、孝文帝时期 | 第63-65页 |
四、宣武帝时期 | 第65页 |
五、孝明帝时期 | 第65-66页 |
六、孝文帝迁都中于氏家族的支脉问题 | 第66-69页 |
七、于栗磾、于谨世系中所见同族不同支的伪冒现象 | 第69-73页 |
八、墓志谱系追溯中所见同姓不同族的伪冒现象 | 第73-79页 |
结语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9页 |
附录 | 第89-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