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地学论文--环境地理学论文

不同利用方式红壤氮素矿化、硝化和反硝化特征及参数估算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3页
        1.1.1 课题来源第11页
        1.1.2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3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3页
        1.2.1 土壤矿化、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第13-14页
        1.2.2 土壤矿化、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研究方法第14-15页
        1.2.3 土壤矿化、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影响因素第15-19页
        1.2.4 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矿化、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第19-20页
        1.2.5 土壤的矿化量、硝化量、反硝化量模型研究第20-23页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3-29页
    2.1 研究区域概况第23页
    2.2 采样与分析方法第23-25页
    2.3 土壤氮矿化与拟合模型第25-26页
        2.3.1 土壤氮矿化试验第25页
        2.3.2 拟合模型第25-26页
    2.4 土壤氮硝化与拟合模型第26页
        2.4.1 土壤氮硝化试验第26页
        2.4.2 拟合模型第26页
    2.5 土壤氮反硝化与拟合模型第26-27页
        2.5.1 氮反硝化试验第26页
        2.5.2 拟合模型第26-27页
    2.6 模拟评价第27-29页
第三章 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氮素状况第29-37页
    3.1 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氮素形态第29-31页
    3.2 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第31-32页
    3.3 土壤氮素状况的影响因素第32-34页
    3.4 讨论第34-35页
    3.5 小结第35-37页
第四章 土壤氮素矿化作用特性第37-45页
    4.1 土壤氮素矿化作用曲线第37-39页
    4.2 土壤氮素矿化作用模型拟合第39-40页
    4.3 土壤氮素矿化作用影响因素第40-41页
    4.4 土壤氮素矿化作用预测方程第41-42页
    4.5 讨论第42-44页
        4.5.1 氮矿化曲线及其受土壤性质的影响第42-43页
        4.5.2 土壤氮矿化动力学参数估算第43-44页
    4.6 小结第44-45页
第五章 土壤氮素硝化作用特性第45-51页
    5.1 土壤氮素硝化曲线第45-47页
    5.2 土壤氮素硝化作用模型拟合第47-48页
    5.3 土壤氮素硝化作用影响因素第48-49页
    5.4 土壤氮素硝化作用预测方程第49页
    5.5 讨论第49-50页
    5.6 小结第50-51页
第六章 土壤氮素反硝化作用特性第51-57页
    6.1 土壤氮素反硝化曲线第51-53页
    6.2 土壤氮素反硝化拟合模型拟合第53-54页
    6.3 土壤氮素反硝化作用影响因素第54页
    6.4 土壤氮素反硝化作用预测方程第54-55页
    6.5 讨论第55-56页
    6.6 小结第56-5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57-65页
    7.1 讨论第57-62页
        7.1.1 土壤有机质、全氮的影响第57-59页
        7.1.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第59-60页
        7.1.3 土壤pH的影响第60-61页
        7.1.4 土壤矿化、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联系第61-62页
    7.2 结论第62-63页
    7.3 主要创新点第63页
    7.4 研究展望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77页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第77-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的建筑物震害信息分类提取研究
下一篇:基于不同遥感数据源的秦岭地区植被指数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