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相关文献述评 | 第10-14页 |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 ·文献评析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第14-15页 |
| ·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 第2章 中国同国际主要股市联动的理论分析 | 第17-21页 |
| ·基本面因素引起的股票联动性 | 第17-18页 |
| ·有效市场假说 | 第17页 |
| ·基于有效市场假说的基本面因素引起的联动性理论 | 第17-18页 |
| ·行为因素引起的股票联动性 | 第18-19页 |
| ·范围偏好投资引起的联动性 | 第18页 |
| ·类别投资引起的联动性 | 第18-19页 |
| ·羊群效应引起的联动性 | 第19页 |
| ·启发式准则引起的联动性 | 第19-21页 |
| 第3章 股票联动性的实证研究设计 | 第21-26页 |
| ·平稳性检验 | 第21-22页 |
| ·向量自回归模型 | 第22-23页 |
| ·Granger因果检验 | 第23-24页 |
| ·脉冲响应分析 | 第24页 |
| ·方差分解 | 第24-26页 |
| 第4章 中国同国际主要股市联动的实证研究 | 第26-52页 |
| ·数据选取与处理 | 第26-28页 |
| ·数据选取 | 第26-27页 |
| ·数据处理 | 第27-28页 |
|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 第28-29页 |
| ·时间序列的向量自回归模型 | 第29-36页 |
| ·亚洲经济危机结束到QFII进入前时间序列的向量自回归模型 | 第29-31页 |
| ·QFII进入到股权分制改革前时间序列的向量自回归模型 | 第31-33页 |
| ·股权分制改革到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前时间序列的向量自回归模型 | 第33-34页 |
|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至2010年3月10日时间序列的向量自回归模型 | 第34-36页 |
| ·时间序列的Granger因果检验 | 第36-42页 |
| ·亚洲经济危机结束到QFII进入前时间序列的Granger因果检验 | 第36-37页 |
| ·QFII进入到股权分制改革前时间序列的Granger因果检验 | 第37-39页 |
| ·股权分制改革到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前时间序列的Granger因果检验 | 第39-40页 |
|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至2010年3月10日时间序列的Granger因果检验 | 第40-42页 |
| ·时间序列的脉冲响应分析 | 第42-46页 |
| ·亚洲经济危机结束到QFII进入前时间序列的脉冲响应分析 | 第42页 |
| ·QFII进入到股权分制改革前时间序列的脉冲响应分析 | 第42-43页 |
| ·股权分制改革到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前时间序列的脉冲响应分析 | 第43-44页 |
|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至2010年3月10日时间序列的脉冲响应分析 | 第44-46页 |
| ·时间序列的方差分解 | 第46-50页 |
| ·亚洲经济危机结束到QFII前进入时间序列的方差分解 | 第46-47页 |
| ·QFII进入到股权分制改革前时间序列的方差分解 | 第47-48页 |
| ·股权分制改革到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前时间序列的方差分解 | 第48-49页 |
|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至2010年3月10日时间序列的方差分解 | 第49-50页 |
| ·实证研究总结 | 第50-52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52-57页 |
| ·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 ·政策建议 | 第54-55页 |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附录 | 第61-65页 |
| 附录1 亚洲经济危机结束到QFII进入前各时间序列对其他变量冲击的响应 | 第61页 |
| 附录2 QFII进入到股权分制改革前各时间序列对其他变量冲击的响应 | 第61-62页 |
| 附录3 股权分制改革到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前各时间序列对其他变量冲击的响应 | 第62页 |
| 附录4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至2010年3月10日各时间序列对其他变量冲击的响应 | 第62-63页 |
| 附录5 亚洲经济危机结束到QFII进入前各时间序列的方差分解 | 第63页 |
| 附录6 QFII进入到股权分制改革前各时间序列的方差分解 | 第63-64页 |
| 附录7 股权分制改革到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前各时间序列的方差分解 | 第64页 |
| 附录8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至2010年3月10日各时间序列的方差分解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