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58页 |
1.1 超导材料的发展历程 | 第12-14页 |
1.2 铜基高温超导(HTSC)材料 | 第14-41页 |
1.2.1 HTSC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相图 | 第14-16页 |
1.2.2 HTSC材料的电子结构 | 第16-18页 |
1.2.3 氧缺陷在HTSC材料中的重要作用 | 第18-25页 |
1.2.3.1 氧填隙与铜氧化物高温超导电性关系 | 第18-22页 |
1.2.3.2 氧空位与铜氧化物高温超导电性关系 | 第22-25页 |
1.2.4 超晶格结构与超导电性关系 | 第25-36页 |
1.2.5 铜氧化物高温超导理论 | 第36-41页 |
1.2.5.1 电荷与自旋相互作用模型 | 第36-40页 |
1.2.5.2 电子与晶格相互作用模型 | 第40-41页 |
1.3 Sr_2CuO_(3+δ)单铜氧层HTSC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41-51页 |
1.3.1 Sr_2CuO_(3+δ)材料的晶体结构 | 第41-43页 |
1.3.2 关于氧空位位置的争议 | 第43-46页 |
1.3.3 超晶格调制结构的演化 | 第46-51页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以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51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第二章 同步辐射表征手段 | 第58-84页 |
2.1 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技术简介 | 第58-66页 |
2.1.1 XAFS原理 | 第58-61页 |
2.1.2 偏振EXAFS原理及应用 | 第61-66页 |
2.2 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谱(XAS)技术简介 | 第66-73页 |
2.2.1 XAS原理 | 第66-70页 |
2.2.2 偏振XAS原理及应用 | 第70-73页 |
2.3 共振X射线衍射(RXD)技术简介 | 第73-78页 |
2.3.1 RXD原理 | 第73-75页 |
2.3.2 RXD应用 | 第75-7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第三章 Sr_2CuO_(3+δ)微观结构及其演化的同步辐射变温RXD和XAFS研究 | 第84-104页 |
3.1 引言 | 第84页 |
3.2 Sr_2CuO_(3+δ)超晶格结构及其演化的同步辐射变温RXD研究 | 第84-91页 |
3.2.1 实验部分 | 第84-85页 |
3.2.2 结果与讨论 | 第85-91页 |
3.3 Sr_2CuO_(3+δ)中Cu-O配位局域晶格波动的同步辐射变温XAFS研究 | 第91-99页 |
3.3.1 实验部分 | 第91页 |
3.3.2 结果与讨论 | 第91-9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4页 |
第四章 Sr_2CuO_(3+δ)氧空位占位和各向异性电子结构的同步辐射偏振XAFS和偏振XAS研究 | 第104-126页 |
4.1 引言 | 第104-105页 |
4.2 Sr_2CuO_(3+δ)中氧空位位置的同步辐射偏振XAFS研究 | 第105-114页 |
4.2.1 实验部分 | 第105-106页 |
4.2.2 结果与讨论 | 第106-114页 |
4.3 Sr_2CuO_(3+δ)各向异性电子结构的同步辐射偏振XAS研究 | 第114-121页 |
4.3.1 实验部分 | 第114-116页 |
4.3.2 结果与讨论 | 第116-12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30页 |
5.1 结论 | 第126-127页 |
5.2 展望 | 第127-130页 |
硕博连读期间发表的文章、获得的奖励以及参与项目和学术活动 | 第130-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