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30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 第11-30页 |
1.2.1 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 第11-14页 |
1.2.2 植物物候变化研究 | 第14-20页 |
1.2.3 植物物候预测模型 | 第20-27页 |
1.2.4 中亚干旱区植物物候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27-30页 |
2 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30-34页 |
2.1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2.1.1 干旱区典型植被物候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30页 |
2.1.2 植被物候模型的构建 | 第30-31页 |
2.2 研究目标 | 第31页 |
2.3 总体技术路线 | 第31-34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34-38页 |
3.1 气候类型 | 第34-35页 |
3.2 中亚气候的基本特征 | 第35-36页 |
3.3 地形地貌 | 第36-37页 |
3.4 土地利用 | 第37-38页 |
4 数据与方法 | 第38-54页 |
4.1 数据 | 第38-46页 |
4.1.1 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 | 第38页 |
4.1.2 气象数据 | 第38-39页 |
4.1.3 其他数据 | 第39-40页 |
4.1.4 物候观测数据 | 第40页 |
4.1.5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0-46页 |
4.1.5.1 GIMMS数据处理方法 | 第40页 |
4.1.5.2 SPOT vegetation数据处理 | 第40-41页 |
4.1.5.3 MODIS数据处理 | 第41-46页 |
4.2 方法 | 第46-54页 |
4.2.1 物候提取方法 | 第46-51页 |
4.2.1.1 滤波 | 第46-49页 |
4.2.1.2 物候提取方法 | 第49-50页 |
4.2.1.3 物候提取资料的验证 | 第50-51页 |
4.2.2 趋势分析方法 | 第51-54页 |
5 中亚植被物候时空变化分析 | 第54-80页 |
5.1 基于GIMMS NDVI的1982-2006年物候变化 | 第54-61页 |
5.1.1 开始期变化区域分析(1982-2006年) | 第58-59页 |
5.1.2 停止期变化区域分析(1982-2006年) | 第59-60页 |
5.1.3 生长季长度变化区域分析(1982-2006年) | 第60-61页 |
5.1.4 变化趋势统计 | 第61页 |
5.2 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下的物候参数变化情况 | 第61-63页 |
5.3 不同高程下的物候参数变化情况 | 第63-66页 |
5.4 基于SPOT vegetation的1999-2012年物候变化 | 第66-73页 |
5.5 不同数据源下反演获得数据的对比 | 第73-78页 |
5.6 讨论 | 第78-80页 |
6 干旱区植被物候模型 | 第80-104页 |
6.1 利用Google earth人工目视对所有气象站点进行地理位置的重新定位 | 第81页 |
6.2 样本点的选择 | 第81-83页 |
6.3 物候模型的拟合 | 第83-98页 |
6.3.1 数据输入 | 第83-84页 |
6.3.2 预选模型 | 第84页 |
6.3.3 拟合算法 | 第84-85页 |
6.3.4 模型结构 | 第85-91页 |
6.3.5 模型参数表 | 第91-94页 |
6.3.6 拟合与精度评价 | 第94-95页 |
6.3.7 结果 | 第95-98页 |
6.4 效果评价 | 第98-10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0页 |
讨论 | 第100-104页 |
7 气候变化下植被物候变化预估 | 第104-114页 |
7.1 气候情景的设置 | 第105-107页 |
7.2 基准线 | 第107页 |
7.3 模型预测 | 第107页 |
7.4 预测结果分析 | 第107-110页 |
7.5 讨论 | 第110-114页 |
8 结论与问题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6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126-128页 |
致谢 | 第128-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