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前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4.1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 工资集体协商国家层面的立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15-21页 |
2.1 改革以来劳资关系市场化改革与集体体劳动关系构建 | 第15-16页 |
2.2 集体劳动关系构建下工资集体协商国家层面立法 | 第16-17页 |
2.3 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国家层面的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17-19页 |
2.3.1 立法层次低 | 第17-18页 |
2.3.2 立法体系零乱 | 第18-19页 |
2.4 工资集体协商立法不全面下的实践问题 | 第19-21页 |
2.4.1 协商过程流于形式 | 第19-20页 |
2.4.2 协商内容空泛 | 第20页 |
2.4.3 行政色彩浓厚 | 第20-21页 |
3 工资集体协商地方层面的立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21-35页 |
3.1 工资集体协商地方立法动机 | 第21-26页 |
3.1.1 新生代民工成长与特点 | 第21-24页 |
3.1.2 新生代民工的利益诉求与利益争议 | 第24-26页 |
3.2 工资集体协商地方层面的立法内容 | 第26-30页 |
3.2.1 协商代表的规定 | 第27-28页 |
3.2.2 协商内容的规定 | 第28页 |
3.2.3 协商程序的规定 | 第28-29页 |
3.2.4 协商代表保护的规定 | 第29页 |
3.2.5 争议处理的规定 | 第29-30页 |
3.2.6 法律责任的规定 | 第30页 |
3.3 工资集体协商地方层面立法的问题 | 第30-35页 |
3.3.1 协商代表不对称 | 第30-31页 |
3.3.2 协商内容有待细化完善 | 第31页 |
3.3.3 协商程序规定缺失 | 第31-32页 |
3.3.4 协商代表保护不足 | 第32-33页 |
3.3.5 争议处理规定差异化 | 第33-34页 |
3.3.6 法律责任细化不足 | 第34-35页 |
4 工资集体谈判国际立法的比较与借鉴 | 第35-49页 |
4.1 国际人权法体系中的集体谈判的规定 | 第35-39页 |
4.1.1 联合国人权法保护体系对集体谈判的规定 | 第35-37页 |
4.1.2 国际劳工组织人权保护体系对集体制度的规定 | 第37-39页 |
4.2 国际人权法有关集体谈判具体规定 | 第39-41页 |
4.2.1 自由结社权 | 第39-40页 |
4.2.2 集体谈判权 | 第40-41页 |
4.2.3 罢工权 | 第41页 |
4.3 英美德等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工资集体协商立法比较借鉴 | 第41-49页 |
4.3.1 英国 | 第43-44页 |
4.3.2 美国 | 第44-45页 |
4.3.3 德国 | 第45-47页 |
4.3.4 市场经济国家工资集体谈判立法借鉴 | 第47-49页 |
5 我国工资集体协商立法的完善 | 第49-59页 |
5.1 树立和谐共赢的工资集体协商立法的基本理念 | 第49-50页 |
5.2 提升工资集体协商的立法层次 | 第50-51页 |
5.3 完善工资集体协商主体的立法 | 第51-54页 |
5.3.1 强化工会组织的功能 | 第52-53页 |
5.3.2 构建雇主协会的组织制度 | 第53-54页 |
5.4 完善工资集体协商程序的立法 | 第54-55页 |
5.5 完善集体争议解决相关立法 | 第55-59页 |
5.5.1 保护正当的集体争议 | 第56-57页 |
5.5.2 完善不当劳动行为制度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