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关于垃圾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研究 | 第13页 |
1.2.2 关于农民环保意识培养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3 关于垃圾分类处理的研究 | 第14页 |
1.2.4 关于垃圾管理经费保障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 论文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1 论文框架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生活垃圾管理相关问题概述 | 第17-28页 |
2.1 垃圾管理基本原则 | 第17-21页 |
2.1.1 减量化 | 第17-19页 |
2.1.2 资源化 | 第19-20页 |
2.1.3 无害化 | 第20-21页 |
2.2 垃圾管理基本环节 | 第21-25页 |
2.2.1 投放、收集 | 第21-23页 |
2.2.2 运输、处理 | 第23-25页 |
2.3 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的难点 | 第25-26页 |
2.3.1 农村垃圾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 第25页 |
2.3.2 农村生活垃圾的成分有别于城市 | 第25-26页 |
2.3.3 村民居住相对分散 | 第26页 |
2.3.4 村民的环保压力较小 | 第26页 |
2.4 广州市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现行主要政策 | 第26-27页 |
2.4.1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 | 第26-27页 |
2.4.2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 第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南沙新区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8-38页 |
3.1 南沙新区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现状 | 第28-33页 |
3.1.1 管理模式情况 | 第28-29页 |
3.1.2 垃圾排放情况 | 第29-30页 |
3.1.3 垃圾收运情况 | 第30-32页 |
3.1.4 垃圾终端处理情况 | 第32-33页 |
3.2 南沙新区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3.2.1 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容易造成环境二次污染 | 第33-34页 |
3.2.2 资源回收利用能力低 | 第34页 |
3.2.3 垃圾分类尚未有效开展 | 第34-35页 |
3.3 南沙新区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5-37页 |
3.3.1 现行垃圾收运处理模式不符合农村实际 | 第35-36页 |
3.3.2 农村生活垃圾管理体制未能促进农民的自主参与 | 第36页 |
3.3.3 政府对农村的人财物投入保障不足 | 第36-37页 |
3.3.4 在农村开展垃圾分类缺乏有效的宣传和知识辅导 | 第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国内外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经验借鉴 | 第38-44页 |
4.1 国外城市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经验 | 第38-40页 |
4.1.1 日本 | 第38-39页 |
4.1.2 德国 | 第39-40页 |
4.2 国内城市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经验 | 第40-42页 |
4.2.1 台湾 | 第40-41页 |
4.2.2 北京 | 第41-42页 |
4.3 国内外城市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经验的启示 | 第42-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改善南沙新区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44-52页 |
5.1 实行城乡一体化管理模式 | 第44-46页 |
5.1.1 完善规章制度,推动城乡生活垃圾管理制度一体化 | 第44-45页 |
5.1.2 健全组织机构,促进城乡生活垃圾管理机构一体化 | 第45页 |
5.1.3 开源经费渠道,形成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经费保障一体化 | 第45-46页 |
5.2 推行垃圾管理社会动员工程 | 第46-48页 |
5.2.1 扩大社会动员对象范围,实现宣传教育全覆盖 | 第46-47页 |
5.2.2 丰富社会动员内容,实现宣传教育全囊括 | 第47页 |
5.2.3 多样化社会动员形式,实现宣传教育全载体 | 第47-48页 |
5.3 建立垃圾分类处理运行体系 | 第48-51页 |
5.3.1 转变收运方式,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一体化 | 第49页 |
5.3.2 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运 | 第49-50页 |
5.3.3 提高垃圾处理“三化”水平,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 第50-5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件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