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轻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其他论文--生活论文

南沙新区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第11-12页
        1.1.1 选题来源第11-12页
        1.1.2 选题意义第12页
    1.2 文献综述第12-15页
        1.2.1 关于垃圾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研究第13页
        1.2.2 关于农民环保意识培养的研究第13-14页
        1.2.3 关于垃圾分类处理的研究第14页
        1.2.4 关于垃圾管理经费保障的研究第14-15页
    1.3 论文框架和研究方法第15-16页
        1.3.1 论文框架第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 本章小结第16-17页
第二章 生活垃圾管理相关问题概述第17-28页
    2.1 垃圾管理基本原则第17-21页
        2.1.1 减量化第17-19页
        2.1.2 资源化第19-20页
        2.1.3 无害化第20-21页
    2.2 垃圾管理基本环节第21-25页
        2.2.1 投放、收集第21-23页
        2.2.2 运输、处理第23-25页
    2.3 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的难点第25-26页
        2.3.1 农村垃圾管理模式相对落后第25页
        2.3.2 农村生活垃圾的成分有别于城市第25-26页
        2.3.3 村民居住相对分散第26页
        2.3.4 村民的环保压力较小第26页
    2.4 广州市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现行主要政策第26-27页
        2.4.1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第26-27页
        2.4.2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第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南沙新区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第28-38页
    3.1 南沙新区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现状第28-33页
        3.1.1 管理模式情况第28-29页
        3.1.2 垃圾排放情况第29-30页
        3.1.3 垃圾收运情况第30-32页
        3.1.4 垃圾终端处理情况第32-33页
    3.2 南沙新区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第33-35页
        3.2.1 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容易造成环境二次污染第33-34页
        3.2.2 资源回收利用能力低第34页
        3.2.3 垃圾分类尚未有效开展第34-35页
    3.3 南沙新区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5-37页
        3.3.1 现行垃圾收运处理模式不符合农村实际第35-36页
        3.3.2 农村生活垃圾管理体制未能促进农民的自主参与第36页
        3.3.3 政府对农村的人财物投入保障不足第36-37页
        3.3.4 在农村开展垃圾分类缺乏有效的宣传和知识辅导第37页
    3.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四章 国内外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经验借鉴第38-44页
    4.1 国外城市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经验第38-40页
        4.1.1 日本第38-39页
        4.1.2 德国第39-40页
    4.2 国内城市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经验第40-42页
        4.2.1 台湾第40-41页
        4.2.2 北京第41-42页
    4.3 国内外城市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经验的启示第42-43页
    4.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五章 改善南沙新区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的对策建议第44-52页
    5.1 实行城乡一体化管理模式第44-46页
        5.1.1 完善规章制度,推动城乡生活垃圾管理制度一体化第44-45页
        5.1.2 健全组织机构,促进城乡生活垃圾管理机构一体化第45页
        5.1.3 开源经费渠道,形成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经费保障一体化第45-46页
    5.2 推行垃圾管理社会动员工程第46-48页
        5.2.1 扩大社会动员对象范围,实现宣传教育全覆盖第46-47页
        5.2.2 丰富社会动员内容,实现宣传教育全囊括第47页
        5.2.3 多样化社会动员形式,实现宣传教育全载体第47-48页
    5.3 建立垃圾分类处理运行体系第48-51页
        5.3.1 转变收运方式,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一体化第49页
        5.3.2 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第49-50页
        5.3.3 提高垃圾处理“三化”水平,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第50-51页
    5.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结论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57-58页
致谢第58-59页
附件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球轴承—齿轮系统多体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
下一篇:粤式卤猪肉工艺优化与保鲜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