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生活、居住、交通论文

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模式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导论第8-15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8-9页
    1.2 研究意义第9页
    1.3 文献综述第9-14页
        1.3.1 公众参与第10-11页
        1.3.2 公众参与模式第11-13页
        1.3.3 述评第13-14页
    1.4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4.1 内容分析法第14页
        1.4.2 参与式观察法第14页
        1.4.3 比较研究法第14-15页
第2章 理论框架第15-25页
    2.1 类型学:模式划分的方法论第15-18页
        2.1.1 制度维度第15-16页
        2.1.2 技术维度第16页
        2.1.3 过程维度第16-17页
        2.1.4 功能维度第17-18页
    2.2 公众参与模式的核心变量第18-22页
        2.2.1 议程设置主导者第19-21页
        2.2.2 偏好分歧的协调机制第21-22页
    2.3 分析框架第22-25页
        2.3.1 政社互动型模式第22-23页
        2.3.2 行政引导型模式第23页
        2.3.3 公众主导型模式第23-24页
        2.3.4 功能失序型模式第24-25页
第3章 上海城市社区治理中公众参与的四种模式第25-43页
    3.1 政社互动型模式:P街道复式协商民主决策程序第25-28页
        3.1.1 复式协商民主决策程序第25-26页
        3.1.2 偏好分歧的协调机制第26-27页
        3.1.3 复式协商民主决策程序的案例评析第27-28页
    3.2 行政引导型模式:S街道居民协商工作坊第28-33页
        3.2.1 居民协商工作坊兴起的现实支点第28-30页
        3.2.2 偏好分歧的协调机制第30-31页
        3.2.3 居民协商工作坊的案例评析第31-33页
    3.3 公众主导型模式:X镇客堂汇第33-39页
        3.3.1 客堂汇兴起的现实基点第33-34页
        3.3.2 偏好分歧协调机制第34-37页
        3.3.3 客堂汇的案例评析第37-39页
    3.4 功能失序型模式:G镇失管社区第39-41页
        3.4.1 G镇失管社区的形成第39页
        3.4.2 偏好分歧协调机制第39-41页
        3.4.3 失管社区的案例评析第41页
    3.5 四种公众参与模式的比较第41-43页
第4章 城市社区公众参与模式的情境化应用第43-49页
    4.1 公众参与模式应用的潜在困境第43-44页
        4.1.1 实质影响力的衡量困境第43页
        4.1.2 相关公众界定的操作困境第43-44页
        4.1.3 公众参与形式的选择困境第44页
        4.1.4 公众参与的管理困境第44页
    4.2 公众参与模式的设计准则第44-45页
    4.3 公众参与创新的四大方略第45-49页
        4.3.1 去中心化:决策权力逆向流动第46页
        4.3.2 德制体系:生成德治体认第46-47页
        4.3.3 治理结构:缔造合作制组织第47-48页
        4.3.4 社会资本:塑造资源整合机制第48-49页
第5章 结论与不足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5页
后记第55-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丽乡村建设框架内农村社区组织优化研究
下一篇:无缝隙治理视域下的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研究--以上海曲阳“全岗通”模式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