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插图索引 | 第12-15页 |
附表索引 | 第15-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1页 |
1.1 6xxx 系铝合金概述 | 第16-18页 |
1.1.1 铝及其铝合金 | 第16-17页 |
1.1.2 铝及其铝合金的应用背景 | 第17-18页 |
1.2 Al-Mg-Si 合金的强化机制 | 第18-21页 |
1.2.1 析出强化 | 第18-20页 |
1.2.2 细晶强化 | 第20-21页 |
1.2.3 加工硬化(位错强化) | 第21页 |
1.3 高强铝合金的制备 | 第21-23页 |
1.3.1 通过合金元素设计来调控析出相 | 第21页 |
1.3.2 通过热加工工艺来调控显微结构 | 第21-23页 |
1.4 Al-Mg-Si 合金中的析出行为 | 第23-29页 |
1.4.1 Al-Mg-Si 合金中的析出序列 | 第23-25页 |
1.4.2 Mg/Si 比率对 Al-Mg-Si 合金中的析出的影响 | 第25-27页 |
1.4.3 位错对 Al-Mg-Si 合金的析出相的影响 | 第27-29页 |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9-31页 |
第2章 实验过程 | 第31-3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1-33页 |
2.2 实验使用的设备仪器 | 第33-39页 |
2.2.1 HXD-1000T 显微硬度仪 | 第33-34页 |
2.2.2 Instron3369 拉伸测试仪 | 第34-35页 |
2.2.3 差示扫描量热仪 | 第35页 |
2.2.4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背散射电子衍射技术 | 第35-37页 |
2.2.5 Tecnai G2F20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37-39页 |
第3章 T6 处理和新型 M-TMP 处理的 Al-Mg-Si 合金力学性能和显微结构的对比 | 第39-61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实验热加工和热处理过程 | 第39-41页 |
3.3 传统轧制 Al-Mg-Si 合金单级时效后的力学性能和显微结构 | 第41-46页 |
3.3.1 时效硬化曲线 | 第41-42页 |
3.3.2 拉伸性能 | 第42-44页 |
3.3.3 三种传统轧制 Al-Mg-Si 合金的 DSC 测试结果 | 第44-45页 |
3.3.4 三种合金在峰值时效状态下的 TEM 表征 | 第45-46页 |
3.4 M-TMP 合金经过后续时效后的力学性能 | 第46-52页 |
3.4.1 不同预处理后的 3 种合金在后续时效的时效硬化曲线 | 第46-49页 |
3.4.2 120oC 和 150oC 下不同预处理的 3 种合金力学性能比较 | 第49-51页 |
3.4.3 不同预处理对 3 种 M-TMP 合金的初始硬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3.5 T6 处理合金与 M-TMP 合金的拉伸性能比较 | 第52-54页 |
3.6 时效时间对 M-TMP 合金的拉伸性能的影响 | 第54-56页 |
3.7 DSC 测试结果对比 | 第56-57页 |
3.8 预处理对 2 | 第57-59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4章 M-TMP 制备的多级纳米结构强化 Al-Mg-Si 合金 | 第61-75页 |
4.1 引言 | 第61-62页 |
4.2 实验过程 | 第62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62-70页 |
4.3.1 两种热处理工艺得到的力学性能 | 第62-63页 |
4.3.2 两种合金的 EBSD 表征 | 第63-65页 |
4.3.3 通过 TEM 表征显微结构特征 | 第65-70页 |
4.4 讨论 | 第70-73页 |
4.4.1 M-TMP 合金中形成的多级纳米结构 | 第70页 |
4.4.2 M-TMP 合金的强度与延展性的结合 | 第70-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5章 后续时效过程中 M-TMP 合金的析出顺序 | 第75-90页 |
5.1 引言 | 第75页 |
5.2 实验结果 | 第75-83页 |
5.2.1 M-TMP 合金后续时效过程的力学性能 | 第75-77页 |
5.2.2 M-TMP 合金后续时效过程的显微结构演变 | 第77-83页 |
5.3 结果讨论 | 第83-88页 |
5.3.1 M-TMP 合金在 150oC 时效过程中的析出序列 | 第83-86页 |
5.3.2 影响 M-TMP 合金在后续时效中析出动力学的因素 | 第86-87页 |
5.3.3 显微结构的变化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87-88页 |
5.4 实验结论 | 第88-90页 |
结论 | 第90-91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和未来工作展望 | 第91-92页 |
1 创新点 | 第91页 |
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所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