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1-19页 |
0.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0.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0.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0.1.2.2 学术价值 | 第12-13页 |
0.1.2.3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16页 |
0.2.1 国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页 |
0.2.2 国内的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16页 |
0.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0.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0.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0.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0.4 本文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0.4.1 本研究的特色 | 第18页 |
0.4.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一章 我国法学研究生教育综述 | 第19-26页 |
1.1 法学研究生教育目标和宗旨 | 第19-20页 |
1.2 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的由来 | 第20-21页 |
1.3 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概念和特点 | 第21-22页 |
1.3.1 法学硕士的概念和特点 | 第21页 |
1.3.2 法律硕士的概念和特点 | 第21-22页 |
1.4 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的基本区别 | 第22-23页 |
1.5 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教育发展回顾 | 第23-25页 |
1.6 当前法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必要性比较 | 第26-30页 |
2.1 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 | 第26-28页 |
2.1.1 法学硕士的培养目标 | 第26页 |
2.1.2 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 | 第26-28页 |
2.2 法学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必要性 | 第28-30页 |
2.2.1 法学硕士的培养必要性 | 第28-29页 |
2.2.2 法律硕士的培养必要性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的招生入学条件比较 | 第30-35页 |
3.1 报考资格的差别 | 第30页 |
3.2 入学考试的不同 | 第30-35页 |
3.2.1 初试阶段 | 第31-32页 |
3.2.2 复试阶段 | 第32-35页 |
第四章 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的培养模式比较 | 第35-45页 |
4.1 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的培养模式比较 | 第35-39页 |
4.1.1 学制的比较 | 第35-36页 |
4.1.2 课程设置的比较 | 第36-38页 |
4.1.3 师资力量的比较 | 第38-39页 |
4.1.4 教学模式的比较 | 第39页 |
4.1.5 毕业条件的比较 | 第39页 |
4.2 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科研能力的培养比较 | 第39-41页 |
4.2.1 培养科研能力的有效方式 | 第39-40页 |
4.2.2 选题之比较 | 第40-41页 |
4.2.2.1 选题的共同点 | 第40页 |
4.2.2.2 选题的侧重点 | 第40-41页 |
4.3 科研要求之比较 | 第41页 |
4.4 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培养现状问题 | 第41-44页 |
4.4.1 法学硕士的培养现状 | 第41-42页 |
4.4.2 法律硕士的培养现状 | 第42-44页 |
4.5 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的特色日渐趋弱 | 第44-45页 |
4.5.1 法学硕士学术性特色不突出 | 第44页 |
4.5.2 法律硕士应用性特色不明显 | 第44-45页 |
第五章 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的就业模式比较 | 第45-47页 |
5.1 就业方面的比较 | 第45页 |
5.2 攻读博士学位的比较 | 第45-46页 |
5.3 二者就业的趋同化态势明显 | 第46-47页 |
第六章 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教育的完善思路 | 第47-57页 |
6.1 国外法学研究生教育的比较及参考借鉴 | 第48-50页 |
6.1.1 中国、美国、日本的法学教育比较 | 第48-49页 |
6.1.2 美国法学教育的借鉴和启示 | 第49-50页 |
6.1.3 日本法学教育的借鉴和启示 | 第50页 |
6.2 法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 | 第50-52页 |
6.2.1 提高法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 第51页 |
6.2.2 修正法学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 第51页 |
6.2.3 加强法学研究生教育的教育资金投入和师资队伍建设 | 第51-52页 |
6.2.4 提高法学研究生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 第52页 |
6.3 法学硕士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思路和举措 | 第52-54页 |
6.3.1 把好关口,控制好法学硕士教育的规模 | 第52-53页 |
6.3.2 积极探索,制定好法学硕士的培养机制 | 第53页 |
6.3.3 积极引导,提高法学硕士的创新能力 | 第53页 |
6.3.4 严格把关,从严要求学位论文 | 第53-54页 |
6.3.5 与时俱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 第54页 |
6.4 法律硕士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思路和举措 | 第54-57页 |
6.4.1 调整课程设置,拓展学生素质 | 第54-55页 |
6.4.2 完善师资结构,推进实践教学 | 第55页 |
6.4.3 转变教学方式,创新育人模式 | 第55-56页 |
6.4.4 建立实践模式,加强实践锻炼 | 第56页 |
6.4.5 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 第56-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