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 第9页 |
1.1.2 素质教育实施的背景 | 第9-10页 |
1.1.3 D 校背景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3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1-13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1-12页 |
1.3.2 教育调查法 | 第12页 |
1.3.3 观察法 | 第12页 |
1.3.4 教育叙事研究法 | 第12-13页 |
1.4 课题研究的对象 | 第13页 |
1.5 课题研究的时间 | 第13-14页 |
1.6 基础理论 | 第14-17页 |
1.6.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14页 |
1.6.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4-15页 |
1.6.3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第15页 |
1.6.4 成功教育理论 | 第15-16页 |
1.6.5 多元智能理论 | 第16页 |
1.6.6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6-17页 |
1.7 学困生的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1.7.1 国外学困生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7.2 国内学困生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7.3 高中生物学困生的界定 | 第20-21页 |
第二章 D 校学困生的确定 | 第21-33页 |
2.1 交往焦虑 | 第21-23页 |
2.1.1 调查方法 | 第21页 |
2.1.2 样本 | 第21页 |
2.1.3 量表 | 第21页 |
2.1.4 调查表 | 第21-22页 |
2.1.5 统计 | 第22页 |
2.1.6 评分结果(统计的分数) | 第22页 |
2.1.7 结果分析 | 第22-23页 |
2.1.8 结论 | 第23页 |
2.2 交流恐惧 | 第23-28页 |
2.2.1 调查方法 | 第23-24页 |
2.2.2 样本 | 第24页 |
2.2.3 量表 | 第24页 |
2.2.4 调查表 | 第24页 |
2.2.5 统计 | 第24页 |
2.2.6 评分结果(统计的分数) | 第24-25页 |
2.2.7 结果分析 | 第25-27页 |
2.2.8 结论 | 第27-28页 |
2.3 人际信任 | 第28-30页 |
2.3.1 调查方法 | 第28页 |
2.3.2 样本 | 第28页 |
2.3.3 量表 | 第28页 |
2.3.4 调查表 | 第28页 |
2.3.5 统计 | 第28页 |
2.3.6 结果(统计的分数) | 第28-29页 |
2.3.7 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2.3.8 结论 | 第30页 |
2.4 D 校学困生的确定 | 第30-33页 |
第三章 高中生物学困生的类型及转化 | 第33-57页 |
3.1 基础薄弱型 | 第33-39页 |
3.1.1 中考成绩低,往往是择校生 | 第33-37页 |
3.1.2 突击上线型 | 第37-39页 |
3.2 学习能力不足型 | 第39-43页 |
3.2.1 学习能力不足型学困生的表现特点 | 第39-40页 |
3.2.2 学习能力不足型学困生案例学生的心理测验结果 | 第40页 |
3.2.3 学习能力不足型学困生案例学生转化的实施过程 | 第40-43页 |
3.2.4 学习能力不足型学困生案例学生转化的结果及结论 | 第43页 |
3.3 学习策略缺乏型 | 第43-49页 |
3.3.1 学习策略缺乏型学困生的表现特点 | 第43-44页 |
3.3.2 学习策略缺乏型案例学困生的心理测验结果 | 第44页 |
3.3.3 学习策略缺乏型案例学困生转化的实施过程 | 第44-48页 |
3.3.4 学习策略缺乏型案例学困生转化的结果及结论 | 第48-49页 |
3.4 环境不良型 | 第49-57页 |
3.4.1 家庭环境不良型 | 第49-51页 |
3.4.2 适应环境能力不良型 | 第51-57页 |
第四章 高中生物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转化策略 | 第57-61页 |
4.1 高中生物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57-58页 |
4.1.1 学困生自身的原因 | 第57页 |
4.1.2 教师的原因 | 第57-58页 |
4.1.3 家庭的原因 | 第58页 |
4.1.4 社会的原因 | 第58页 |
4.2 高中生物学困生转化策略 | 第58-61页 |
4.2.1 发挥班集体的力量,使其增强自信心 | 第58-59页 |
4.2.2 转变教师观念,规范教育行为 | 第59页 |
4.2.3 通过任课教师的指导,培养学困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 第59页 |
4.2.4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预防和转化学困生的保障 | 第59-60页 |
4.2.5 “家”“校”合力,共同实现转化教育 | 第60页 |
4.2.6 加强心理疏导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