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2.1 国内家庭教育的发展状况 | 第12-13页 |
1.2.2 国内家庭教育的代表性研究概述 | 第13-15页 |
1.2.3 国外家庭教育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4 国外家庭教育的代表性研究概述 | 第17-1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2 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界定及其特点 | 第21-23页 |
2.1 家庭教育的内涵 | 第21页 |
2.2 家庭教育的特点 | 第21-23页 |
2.2.1 家庭教育时空的广延性 | 第22页 |
2.2.2 家庭教育语言的独特性 | 第22页 |
2.2.3 家庭教育实施的随机性 | 第22-23页 |
3 家庭教育理论研究 | 第23-33页 |
3.1 弗洛姆关于爱的理论 | 第23页 |
3.2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 | 第23-24页 |
3.2.1 生活教育理论的开放性 | 第23页 |
3.2.2 生活教育理论的可持续性 | 第23-24页 |
3.2.3 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性 | 第24页 |
3.3 学习型家庭的理论 | 第24-33页 |
3.3.1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思想 | 第24-28页 |
3.3.2 学习型组织理论 | 第28-30页 |
3.3.3 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学习型家庭理念的产生 | 第30-33页 |
4 青少年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 第33-61页 |
4.1 调查对象 | 第33页 |
4.2 调研目的 | 第33页 |
4.3 调研步骤 | 第33-34页 |
4.4 调研对象 | 第34页 |
4.5 青少年家庭教育现状调研结果呈现 | 第34-61页 |
4.5.1 基本情况 | 第35-41页 |
4.5.2 基于青少年调查报告的分析 | 第41-49页 |
4.5.3 基于家长调查报告的分析 | 第49-61页 |
5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61-78页 |
5.1 基于家长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 第61-70页 |
5.1.1 提取因子 | 第62-66页 |
5.1.2 计算因子得分 | 第66-68页 |
5.1.3 基于家长调查的数据自相关检验和线性回归 | 第68-70页 |
5.2 基于青少年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 第70-78页 |
5.2.1 提取因子 | 第71-75页 |
5.2.2 计算因子得分 | 第75-78页 |
6 研究总结 | 第78-82页 |
6.1 留守家庭关系与思想交流 | 第78页 |
6.2 单亲家庭关系与语言交流 | 第78页 |
6.3 家庭氛围与单向沟通 | 第78页 |
6.4 文化氛围与行为交流 | 第78-79页 |
6.5 情感回馈与思想回馈 | 第79页 |
6.6 行为回馈与弱化沟通 | 第79页 |
6.7 思想回馈与行为回馈 | 第79页 |
6.8 教育意识与思想交流 | 第79-80页 |
6.9 教育措施与情感回馈 | 第80页 |
6.10 教育理念与行为互动 | 第80页 |
6.11 家庭氛围与语言交流 | 第80页 |
6.12 生活方式与教育方法 | 第80页 |
6.13 情感交流与行为交流 | 第80-82页 |
7 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建议 | 第82-92页 |
7.1 营造积极的家庭教育氛围 | 第82-84页 |
7.1.1 弥补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缺失 | 第82-83页 |
7.1.2 提高单亲家长的教育水平 | 第83-84页 |
7.2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 第84-92页 |
7.2.1 不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 第85页 |
7.2.2 建立积极长效的亲子沟通机制 | 第85-86页 |
7.2.3 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 | 第86-87页 |
7.2.4 树立现代的教养观念 | 第87-88页 |
7.2.5 建设终身学习的意识 | 第88-89页 |
7.2.6 以身作则、言行合一 | 第89-90页 |
7.2.7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 第90-91页 |
7.2.8 加强父母对子女的理解 | 第91-92页 |
结语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附录 调查问卷 | 第95-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