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插图索引 | 第12-13页 |
附表索引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 污水除磷原理 | 第16-24页 |
1.2.1 化学法除磷原理 | 第16-17页 |
1.2.2 微生物除磷原理 | 第17-19页 |
1.2.3 微生物除磷工艺 | 第19-22页 |
1.2.4 生物除磷影响因素 | 第22-24页 |
1.3 污水脱氮原理 | 第24-32页 |
1.3.1 物化法脱氮 | 第25-26页 |
1.3.2 生物法脱氮 | 第26-27页 |
1.3.3 生物法脱氮工艺 | 第27-32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32-33页 |
第2章 碳源对 SOA-SBR 除磷能力的影响 | 第33-47页 |
2.1 前言 | 第33-34页 |
2.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34-35页 |
2.2.1 实验装置及运行方法 | 第34页 |
2.2.2 合成废水水质 | 第34-35页 |
2.2.3 分析方法 | 第35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5-47页 |
2.3.1 长期运行过程中 MLVSS/MLSS 的变化 | 第35-37页 |
2.3.2 典型周期内各成分 | 第37-39页 |
2.3.3 长期运行中除磷效果的变化 | 第39-41页 |
2.3.4 碳源对除磷的影响 | 第41-47页 |
第3章 碳源对 SOA-SBR 脱氮能力的影响 | 第47-51页 |
3.1 前言 | 第47页 |
3.2 长期运行中脱氮效果的变化 | 第47-48页 |
3.3 碳源对脱氮的影响 | 第48-51页 |
第4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1-53页 |
4.1 结论 | 第51-52页 |
4.2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