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8页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1.4.2 论文的不足 | 第17-18页 |
2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8-27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8-20页 |
2.1.1 高速铁路 | 第18-19页 |
2.1.2 区域经济发展 | 第19-20页 |
2.2 基础理论 | 第20-21页 |
2.2.1 增长极理论 | 第20页 |
2.2.2 新经济地理学 | 第20-21页 |
2.2.3 生长轴理论 | 第21页 |
2.3 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 第21-24页 |
2.3.1 高速铁路与区域可达性 | 第21-22页 |
2.3.2 高速铁路与区域经济增长 | 第22-23页 |
2.3.3 高速铁路与区域产业结构 | 第23页 |
2.3.4 高速铁路与区域就业结构 | 第23-24页 |
2.4 研究方法综述 | 第24-26页 |
2.4.1 有无对比法 | 第24页 |
2.4.2 经济计量模型 | 第24-25页 |
2.4.3 灰色预测法 | 第25页 |
2.4.4 系统动力学 | 第25-26页 |
2.5 文献述评 | 第26-27页 |
3 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与案例分析 | 第27-41页 |
3.1 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特征 | 第27页 |
3.2 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分析 | 第27-30页 |
3.2.1 高速铁路对区域交通运输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2 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29页 |
3.2.3 高速铁路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4 高速铁路对区域就业结构的影响 | 第30页 |
3.3 京津城际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分析 | 第30-41页 |
3.3.1 京津城际对区域交通运输的影响效应 | 第30-33页 |
3.3.2 京津城际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 | 第33-34页 |
3.3.3 京津城际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 | 第34-38页 |
3.3.4 京津城际对区域就业结构的影响效应 | 第38-41页 |
4 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第41-51页 |
4.1 确定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4.2 系统动力学基本概念 | 第42-43页 |
4.2.1 系统动力学的定义 | 第42页 |
4.2.2 因果关系图与存量流量图 | 第42-43页 |
4.2.3 变量类型 | 第43页 |
4.3 系统动力学的特征与难点 | 第43-44页 |
4.3.1 系统动力学的特征 | 第43-44页 |
4.3.2 系统动力学的难点 | 第44页 |
4.4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过程 | 第44-46页 |
4.4.1 建模前提与目的 | 第44页 |
4.4.2 确定模型边界 | 第44-45页 |
4.4.3 建模步骤 | 第45-46页 |
4.5 京津城际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第46-51页 |
4.5.1 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46-47页 |
4.5.2 确定模型结构 | 第47-48页 |
4.5.3 确定参数方程 | 第48-51页 |
5 京津城际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51-66页 |
5.1 京津城际概况 | 第51-52页 |
5.2 京津城际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实证分析 | 第52-66页 |
5.2.1 模型参数估计 | 第52-54页 |
5.2.2 模型结构分析 | 第54-58页 |
5.2.3 拟合精度分析 | 第58-60页 |
5.2.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0-6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67页 |
6.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A | 第71-7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4-7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