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城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2.1 城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基本概述 | 第17-21页 |
2.1.1 城商行信息披露的概念 | 第17-19页 |
2.1.2 城商行信息披露的特点 | 第19-20页 |
2.1.3 城商行信息披露的模式 | 第20页 |
2.1.4 城商行信息披露的内容 | 第20-21页 |
2.2 城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2-23页 |
2.2.2 外部效应理论 | 第23页 |
2.2.3 市场约束理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城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现状评价 | 第25-34页 |
3.1 城商行年度报告的披露现状 | 第25-31页 |
3.1.1 及时性分析 | 第25页 |
3.1.2 完整性分析 | 第25-30页 |
3.1.3 真实性分析 | 第30页 |
3.1.4 可比性分析 | 第30-31页 |
3.2 城商行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3.2.1 年报公布不及时 | 第31页 |
3.2.2 披露内容不完整 | 第31-32页 |
3.2.3 会计信息不真实 | 第32页 |
3.2.4 非财务信息不可比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城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4-40页 |
4.1 我国法律制度层面 | 第34-36页 |
4.1.1 信息披露法规不健全 | 第34-35页 |
4.1.2 制裁机制缺乏有效性 | 第35页 |
4.1.3 缺乏统一的年报格式 | 第35-36页 |
4.2 银行披露水平层面 | 第36-38页 |
4.2.1 城商行治理结构不完善 | 第36-37页 |
4.2.2 现有管理技术水平有限 | 第37页 |
4.2.3 人员披露意识和能力差 | 第37页 |
4.2.4 城商行内控制度不健全 | 第37-38页 |
4.3 监督管理体系层面 | 第38-40页 |
4.3.1 内部监管效果不佳 | 第38页 |
4.3.2 社会审计权威性差 | 第38-39页 |
4.3.3 行政监管约束力弱 | 第39页 |
4.3.4 信息需求主体缺位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城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完善对策 | 第40-49页 |
5.1 我国法律制度方面 | 第40-44页 |
5.1.1 明确信息披露各项原则的定义 | 第40-41页 |
5.1.2 完善风险管理和资本充足状况披露 | 第41-42页 |
5.1.3 建立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裁机制 | 第42页 |
5.1.4 制定统一的商业银行年度报告格式 | 第42-44页 |
5.2 银行披露水平方面 | 第44-46页 |
5.2.1 优化银行治理结构 | 第44页 |
5.2.2 改进管理技术水平 | 第44-45页 |
5.2.3 提高人员披露能力 | 第45-46页 |
5.2.4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 第46页 |
5.3 监督管理体系方面 | 第46-49页 |
5.3.1 提高内部监管效果 | 第46-47页 |
5.3.2 增强社会审计权威性 | 第47页 |
5.3.3 加大行政监管力度 | 第47-48页 |
5.3.4 扩大银行信息需求 | 第48-49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局限性 | 第49-5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6.2 研究局限性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