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 1.1 含铁氧化物微纳米材料 | 第10-12页 |
| 1.2 负载型含铁氧化物微纳米材料 | 第12-15页 |
| 1.3 负载型金属及其氧化物微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5-19页 |
| 1.3.1 离子束注入法 | 第15页 |
| 1.3.2 溶剂化金属原子浸渍法 | 第15-16页 |
| 1.3.3 低温等离子喷涂法 | 第16页 |
| 1.3.4 溶液浸渍法 | 第16-17页 |
| 1.3.5 化学沉积法 | 第17页 |
| 1.3.6 离子交换法 | 第17-18页 |
| 1.3.7 化学嫁接法 | 第18页 |
| 1.3.8 金属有机络合物载体法 | 第18-19页 |
| 1.3.9 原位生长法 | 第19页 |
| 1.4 负载型含铁氧化物微纳米材料的应用 | 第19-23页 |
| 1.4.1 催化及光催化技术 | 第20-21页 |
| 1.4.2 气敏传感器 | 第21页 |
| 1.4.3 磁性粒子和材料 | 第21页 |
| 1.4.4 污水处理 | 第21-23页 |
| 1.4.5 电极材料 | 第23页 |
| 1.5 本文创新点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 第2章 实验方法和测试 | 第25-30页 |
| 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25-26页 |
| 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 第26页 |
| 2.3 样品制备 | 第26-28页 |
| 2.3.1 微弧氧化法样品制备 | 第26-28页 |
| 2.3.2 水热法样品制备 | 第28页 |
| 2.3.3 热处理法样品制备 | 第28页 |
| 2.4 测试手段与表征 | 第28-30页 |
|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形貌分析 | 第28-29页 |
| 2.4.2 X 射线衍射晶相分析 | 第29页 |
| 2.4.3 能谱元素含量分析 | 第29页 |
| 2.4.4 膜层粗糙度和厚度分析 | 第29-30页 |
| 第3章 MAO 制备含铁氧化物膜层的形貌和微观结构 | 第30-50页 |
| 3.1 电源模式对膜层形貌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30-34页 |
| 3.1.1 方波脉冲 | 第31-32页 |
| 3.1.2 峰值脉冲 | 第32-34页 |
| 3.2 电参数对膜层形貌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34-43页 |
| 3.2.1 恒流和恒压 | 第34-36页 |
| 3.2.2 频率和占空比 | 第36-43页 |
| 3.3 电解液参数对膜层形貌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43-49页 |
| 3.3.1 电解液种类 | 第43-47页 |
| 3.3.2 电解液浓度 | 第47-49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4章 水热法制备含铁氧化物膜层的形貌和微观结构 | 第50-75页 |
| 4.1 前处理方式对含铁氧化物形貌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50-53页 |
| 4.1.1 物理抛光 | 第50-52页 |
| 4.1.2 化学抛光 | 第52-53页 |
| 4.2 反应条件对含铁氧化物形貌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53-62页 |
| 4.2.1 时间 | 第53-57页 |
| 4.2.2 浓度 | 第57-59页 |
| 4.2.3 温度 | 第59-62页 |
| 4.3 表面添加剂对含铁氧化物形貌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62-73页 |
| 4.3.1 无机型表面添加剂 | 第62-66页 |
| 4.3.2 有机型表面添加剂 | 第66-73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第5章 热处理法制备含铁氧化物膜层形貌和微观结构 | 第75-92页 |
| 5.1 前处理方式对含铁氧化物形貌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75-77页 |
| 5.1.1 物理抛光 | 第75-76页 |
| 5.1.2 化学抛光 | 第76-77页 |
| 5.2 反应条件对含铁氧化物形貌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77-84页 |
| 5.2.1 时间 | 第78-80页 |
| 5.2.2 温度 | 第80-83页 |
| 5.2.3 梯度升温与快速热处理 | 第83-84页 |
| 5.3 作为后处理工艺对含铁氧化物形貌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84-90页 |
| 5.3.1 作为 MAO 后处理工艺 | 第85-89页 |
| 5.3.2 作为水热法后处理工艺 | 第89-90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 结论 | 第92-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99-101页 |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