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农村家庭迁移对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影响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7页
    一、研究背景第11-12页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一)研究目的第12页
        (二)研究意义第12-13页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3-15页
        (一)研究内容第13-14页
        (二)研究方法第14-15页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5-20页
        (一)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第16-20页
    五、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第20-27页
        (一)农村家庭迁移第20-22页
        (二)少年儿童第22-23页
        (三)思想品德教育第23页
        (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第23-25页
        (五)社会环境对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第25-27页
第二章 农村家庭迁移少年儿童思想品德现状调查分析第27-39页
    一、调查情况说明第27-28页
    二、调查结果分析第28-35页
        (一)积极影响第28-29页
        (二)消极影响第29-35页
    三、农村家庭迁移少年儿童思想品德的问题第35-39页
        (一)价值观过于功利,劳动意识差第35-36页
        (二)社会公德意识弱,网络道德素质低第36页
        (三)诚信意识薄弱,心理问题凸显第36-38页
        (四)民族精神缺失,人际交往封闭第38-39页
第三章 农村家庭迁移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产生问题的原因第39-49页
    一、社会环境第39-40页
        (一)大众传媒的负面误导第39-40页
        (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较量第40页
    二、学校环境第40-44页
        (一)学校对农村家庭迁移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不重视第40-41页
        (二)学校对农村家庭迁移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单调第41-42页
        (三)学校对农村家庭迁移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错位第42页
        (四)教师对农村家庭迁移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负功能第42-43页
        (五)同伴对农村家庭迁移少年儿童的歧视和凌辱第43-44页
    三、家庭环境第44-47页
        (一)父母对于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认识的不足第44-45页
        (二)父母对于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楷模作用的空白第45-46页
        (三)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关注度少第46-47页
    四、自身心理第47-49页
        (一)城乡差异带来的特殊心理变化第47页
        (二)跨文化背景下的特殊思想变化第47-49页
第四章 解决农村家庭迁移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对策第49-59页
    一、社会层面第49-50页
        (一)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第49页
        (二)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49-50页
    二、学校层面第50-54页
        (一)强化德育意识,重视德育工作第50-51页
        (二)改变传统模式,创新教育方法第51页
        (三)丰富德育内容,提高针对性第51-52页
        (四)教师提高认识,加强队伍建设第52-53页
        (五)排除城乡偏见,创造良好交往环境第53-54页
    三、家庭层面第54-57页
        (一)改变观念,重视教育第54-55页
        (二)提高修养,发挥楷模作用第55页
        (三)关注孩子,给予心里温暖第55-57页
    四、自身层面第57-59页
        (一)积极自信,克服城乡差异第57页
        (二)提升自身魅力,冷静处理冲突第57-59页
结语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5页
附录第65-7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3-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影视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民族中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个案研究--以徐州市F中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