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1.2.1 选题的目的 | 第9页 |
1.2.2 选题的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第9-11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第9-10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2 农商银行信用贷款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 第12-16页 |
2.1 农商银行含义与特征 | 第12页 |
2.1.1 农商银行含义 | 第12页 |
2.1.2 农商银行特征 | 第12页 |
2.2 我国农商银行发展历史 | 第12-13页 |
2.3 我国农商银行信用贷款的业务种类划分 | 第13-16页 |
3 青岛农商银行发展历程与组织构架 | 第16-21页 |
3.1 青岛农商银行发展历程 | 第16页 |
3.2 青岛农商银行发展理念 | 第16-18页 |
3.2.1 城乡统筹的主办银行 | 第16-17页 |
3.2.2 服务“三农”的主力银行 | 第17页 |
3.2.3 小微企业的伙伴银行 | 第17页 |
3.2.4 城乡居民的贴心银行 | 第17-18页 |
3.3 青岛农商银行法人治理与组织构架 | 第18-19页 |
3.3.1 青岛农商银行法人治理 | 第18页 |
3.3.2 青岛农商银行组织架构 | 第18-19页 |
3.4 QNP简介 | 第19-21页 |
4 QNP信用贷款业务管理现状评价 | 第21-28页 |
4.1 QNP信用贷款业务管理现状评价指标的建立 | 第21页 |
4.2 QNP信用贷款业务管理现状评价方法介绍——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21-24页 |
4.3 QNP信用贷款业务管理现状评价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24-28页 |
5 QNP信用贷款业务担保管理体系优化 | 第28-36页 |
5.1 QNP信用贷款业务担保方式管理优化 | 第28-29页 |
5.2 QNP信用贷款业务保证担保管理优化 | 第29-31页 |
5.2.1 QNP信用贷款业务保证人管理优化 | 第29-30页 |
5.2.2 QNP信用贷款业务保证额度、方式管理优化 | 第30-31页 |
5.2.3 QNP信用贷款业务保证调查与监控管理优化 | 第31页 |
5.3 QNP信用贷款业务抵押管理优化 | 第31-36页 |
5.3.1 QNP信用贷款业务抵押率与评估管理优化 | 第31-32页 |
5.3.2 QNP信用贷款业务抵押合同与抵押登记管理优化 | 第32页 |
5.3.3 QNP信用贷款业务抵押调查与监控管理优化 | 第32-33页 |
5.3.4 QNP信用贷款业务质押与质物管理优化 | 第33-36页 |
6 QNP信用贷款业务制度体系优化 | 第36-43页 |
6.1 QNP信用贷款业务管理制度优化 | 第36-41页 |
6.1.1 QNP信用贷款业务管理原则 | 第36-37页 |
6.1.2 QNP信用贷款业务管理组织体系优化 | 第37-38页 |
6.1.3 规范化管理QNP信用贷款业务对象和基本条件 | 第38页 |
6.1.4 QNP信用贷款业务期限、利率及担保方式管理优化 | 第38-39页 |
6.1.5 QNP信用贷款业务流程管理优化 | 第39页 |
6.1.6 QNP信用贷款业务风险监控 | 第39-40页 |
6.1.7 QNP信用贷款业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优化 | 第40页 |
6.1.8 QNP信用贷款业务尽职免责与责任追究管理优化 | 第40-41页 |
6.2 QNP安全保卫工作制度优化 | 第41-43页 |
7 QNP信用贷款业务操作合规体系优化 | 第43-55页 |
7.1 明确QNP网点厅堂营销职责分工 | 第43-46页 |
7.2 优化QNP网点厅堂营销流程 | 第46-52页 |
7.3 QNP客户分层管理与转介分润优化 | 第52-53页 |
7.3.1 QNP客户分层管理 | 第52页 |
7.3.2 QNP转介分润管理 | 第52-53页 |
7.4 推广QNP主办银行制度 | 第53-55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55-56页 |
8.2 不足与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1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