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遗传学论文

Paenibacillus Polymyxa SC2的ARTP诱变及其突变株的基因组与转录组测序分析

中文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1 前言第12-27页
    1.1 多粘类芽孢杆菌第12-13页
        1.1.1 多粘类芽孢杆菌简介第12页
        1.1.2 多粘类芽孢杆菌产生的抗菌物质第12-13页
    1.2 多粘类芽孢杆菌SC第13-14页
    1.3 非核糖体肽合成机制第14-19页
        1.3.1 非核糖体肽合成酶第14-15页
        1.3.2 多粘菌素第15-17页
            1.3.2.1 多粘菌素的分类和结构第15-16页
            1.3.2.2 多粘菌素分子合成机制第16-17页
        1.3.3 杀镰孢菌素第17-19页
            1.3.3.1 杀镰孢菌素的分类和结构第17-18页
            1.3.3.2 杀镰孢菌素分子合成机制第18-19页
    1.4 胞外多糖研究现状第19-20页
    1.5 诱变育种方法第20-23页
        1.5.1 常规诱变育种方法第20-21页
        1.5.2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育种技术第21-23页
            1.5.2.1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育种仪第21-22页
            1.5.2.2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技术优点第22页
            1.5.2.3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技术的应用第22-23页
            1.5.2.4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条件的选择第23页
    1.6 全基因组重测序和转录组测序第23-25页
        1.6.1 全基因组重测序第23-24页
        1.6.2 转录组测序第24页
        1.6.3 全基因组重测序和转录组测序的应用第24-25页
    1.7 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第25-27页
        1.7.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5页
        1.7.2 研究内容第25-26页
        1.7.3 技术路线第26-27页
2 材料和方法第27-33页
    2.1 供试菌株第27页
    2.2 培养基第27页
    2.3 仪器与设备第27-28页
    2.4 实验方法第28-33页
        2.4.1 ARTP诱变第28页
            2.4.1.1 诱变菌悬液制备第28页
            2.4.1.2 ARTP诱变实验第28页
        2.4.2 多粘菌素合成突变株的筛选第28-29页
            2.4.2.1 平板对峙法初筛第28-29页
            2.4.2.2 牛津杯法抑菌试验复筛第29页
        2.4.3 胞外多糖合成突变菌株的筛选第29页
        2.4.4 突变株表型性状检测第29-30页
            2.4.4.1 突变株芽孢形成和菌落形态的检测第29页
            2.4.4.2 突变株生长曲线的检测第29页
            2.4.4.3 突变株拮抗真菌能力检测第29-30页
            2.4.4.4 突变株运动性检测第30页
        2.4.5 细菌总DNA提取及16SrDNA序列扩增第30-31页
        2.4.6 突变株基因组重测序第31页
        2.4.7 突变株转录组测序第31-32页
        2.4.8 底物添加验证试验第32-3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3-56页
    3.1 诱变条件的确定第33页
    3.2 突变株16SrDNA测序第33-34页
    3.3 功能突变株筛选第34-35页
        3.3.1 多粘菌素合成突变株的筛选第34-35页
        3.3.2 胞外多糖合成突变株的筛选第35页
    3.4 突变株与SC2表型性状差异第35-39页
        3.4.1 突变株与SC2菌落形态的差异第35-36页
        3.4.2 突变株与SC2的生长曲线第36-37页
        3.4.3 突变株产芽孢能力检测第37页
        3.4.4 突变株拮抗真菌能力检测第37-38页
        3.4.5 突变株运动性检测第38-39页
    3.5 突变株基因组重测序第39-43页
        3.5.1 碱基测序质量分布和碱基类型分布第39页
        3.5.2 深度分布统计第39-40页
        3.5.3 SV检测第40-41页
        3.5.4 SmallIndel检测第41页
        3.5.5 SNP检测第41-42页
        3.5.6 PM3COG聚类分析第42-43页
    3.6 SC2和PM3转录组测序第43-56页
        3.6.1 最佳测序时间的选择第43-45页
        3.6.2 测序数据过滤第45页
        3.6.3 RNA-Seq相关性检查第45-46页
        3.6.4 PM3和SC2的基因差显表达分析第46-55页
            3.6.4.1 KEGG富集分析第47页
            3.6.4.2 鞭毛形成及细菌趋化第47-48页
            3.6.4.3 膜蛋白的合成第48页
            3.6.4.4 转运系统第48页
            3.6.4.5 转录调节因子第48页
            3.6.4.6 基础代谢第48-55页
        3.6.5 底物添加验证试验结果第55-56页
4 讨论第56-59页
5 结论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锌指转录因子GATA4蛋白的晶体学研究
下一篇:用分子模拟的方法研究HNO自由基